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穿越人世间,一路狂飙 > 第303章

第303章

,岁造鱼鲞”,可以看出鱼鲞、鱼鳔加工在元朝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清康熙《定海县志》描写岱衢洋时写道,“……停泊晒鲞,殆无虚地,”至清宣统年间,这边的黄鱼鲞已盛销国内,名声远播海内外。

当地人有一句俗语,“好看红绿,好吃鱼肉”,按照老底子的黄鱼鲞烤肉,用的是野生的大黄鱼,渔民们在冬天把膘肥体壮的黄鱼,剖开、晒干,存储起来,等有客时就烧制那么一道黄鱼鲞烤肉,作为渔家的待客大菜。

现如今,野生的大黄鱼不但稀少,而且价格昂贵,用来晒鱼鲞的就都是深水养殖的大黄鱼了。

如何挑选到好的食材,是做这道菜的第一步,黄鱼鲞表里的肉质应颜色洁白,摸起来肉质比较厚实,自身含有的油渍比较多,跟肉结合,口感会更加好一些,这样就属于比较优质的黄鱼鲞了。

黄鱼鲞烤肉这道菜需要新鲜肥嫩的夹层五花肉,最好选用家养的土猪肉,色泽鲜红亮丽,肥瘦均匀,分层明显,类似于雪花状。

渔民自家晒干的黄鱼鲞和家养的土猪肉,最合适的食材都挑选到了,接下来就可以制作了。

黄鱼鲞和五花肉切成块状,锅里把水烧开,先让五花肉在水里煮一下去腥,煮到肉质发白就可以捞出,大葱、姜、小葱分别切成片状、块状及葱花。

接下来就准备下油锅了,先把切好的大葱、姜片放到油锅里煸一下,把煮过的五花肉放下去,翻炒几下,加入适量的黄酒、酱油、盐调味,盖上锅盖焖上几分钟。

打开锅盖继续翻炒一下,待五花肉烧成八成熟的时候,放入切好的黄鱼鲞,翻炒收汁,最后撒上葱花就可以出锅。

黄鱼鲞和五花肉同烹,在火的热力下,早已变得酥烂、入口即化,五花肉则吸收了黄鱼的鲜香,减淡了肉的油腻,而原本略显干巴的黄鱼鲞,立时变得饱满圆润,鱼的鲜香中不时会挤进一丝肉香。

浓稠的汤汁,混合着鱼的鲜香,质感酥软,既有浓郁的鱼鲞香味,又有猪肉的鲜味,两味相渗,各尽其妙。

比起纯粹的大黄鱼,味道更加富有层次,反正赵吉更喜欢。

还有一道咸膏蟹,也是这边一道美食。

由红膏梭子蟹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肉多,脂膏肥满,味鲜美,营养丰富。

这道菜不但味美,且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补品,螃蟹还有抗结核作用不用火烹调,靠的是海盐的滋味与时间的神奇魔法修炼。

这道菜也叫红膏呛蟹,作为当地人正式宴请餐桌上必备的“主角”,被赋予了隆重、尊贵的意味,也成为了一家人团聚时,凝聚乡愁的味觉记忆。

相传,有个晒盐人,以前的晒盐人是很辛苦的,海边盐场,晒得非常黑。

讨小海的渔民见其劳动辛苦,便送两只自己刚捉到的梭子蟹给他。

由于忙着晒盐,不小心就把梭子蟹埋进盐堆里,找来找去找不到就做罢。

过了几天,去买盐时,盐堆里突然翻出两只梭子蟹。

人们惊奇地发现,此时的梭子蟹外观颜色一如新鲜,打开后却是肉白如丝,膏红艳丽,味咸鲜美。

不论这个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是否真实,嗜咸是海边人的传统,因为海产好盐,老底子人们用盐来储藏食物,而且执着于用盐封存各种的美味。

赵吉吃的挺满意,也给李芸宵长了脸,这顿饭20多万没白花。

毛老师还是很够意思的,特地嘱咐大家不要把事情曝光出去,免得给赵吉惹来麻烦。

虽然赵吉自己不介意曝光,相反,他还觉得这种事有利于提升流量,但毛老师也是好意,他就没拒绝。

当晚,赵吉和李芸宵安安静静的睡了一夜,清净之地,还是不要搞银邪比较好。

第二天,众人在岛上徒步拜佛,人均两万步起,一个个都累完了,不过收获也很大,精神得到了满足的既视感。

离了岛,赵吉跟女友分别,他得去京城,而李芸宵则要继续巡演。

分别之前,赵吉和毛薇洮单独聊了聊,主要是有关接下来的剧目问题。

毛老师自然想要上新龙门客栈,但团里有人提出上一出传统剧目。

他们的意思是上《陈三两》,可以更好的传播传统越剧。

这出戏是根据明朝后期临清后堤口村的一个真实的事实而编写的。

但是剧中说其女逃到临清竹竿巷“丽春院”为女支,浑名“陈三两”,对于这一剧情,则纯属文学编造。

此故事后被改变为越剧,京剧,曲剧,淮剧,豫剧,锡剧等多个剧种版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