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孙策内外夹击,江夏或可一图,因此派遣使者前往江东是势在必行的。
对于出使江东的人选,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悬念,此事有关刘备张绣两军,使节肯定是一边出一个,刘备那边肯定是专司外交的简雍,至于张绣这里嘛,那当然非挂着贾诩之名的公孙默担当了。
在两人出使前,依据彼时的外交通例,南阳方面先向江东派遣了快马使节,向对方周知此事,并与对方约定会晤时间。
等待孙策回书的这几日,公孙默是又清闲又忐忑,简直就像是高考后等分数放榜的考生,好在六日后快马归来,带回了孙策的亲笔回信,表示愿与南阳相晤,江东将一尽东道之谊,公孙默简雍的东出之行就此提上日程。
出使一事敲定之后,公孙默顿感吃重,原因很简单,这趟出使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大,虽然对方同意使节往来,但这是能算是最低程度的接洽,就像现代社会大国之间还有大使级公使级代办级等不同层级的外交关系,就连蜀魏这种不共戴天的世仇,互相派个使节都司空见惯。
而公孙默要想撮合与江东之间的联盟,方方面面要考虑的问题太琐碎了,双方夹击黄祖的兵力部署,如何应对身后襄樊军队的动作。拿下江夏后,各方势力对江夏如何分配,再者更不要提江东除了孙策这个武道领主外,还有顾陆朱张几大江东门阀谋事,届时士族在中间的利益如何权衡处置,都是需要瞻前顾后考虑的问题,虽然不是自己独去还有简雍帮衬,但毕竟名义上两人分属张绣刘备,不可能完全齐心,届时只怕诸多事宜都要临机应变。
公孙默与简雍和刘备张绣闭关商量了两日,明确了外交谈判时的底线和价码,也对对方可能提出的要价和状况做了预估和分析,反复审视之下,该当是没有遗漏,至于出行礼节之事,公孙默实在是头疼的不想再琢磨,干脆等上路后再和外交达人简雍慢慢请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