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自己哪见过如此的器皿盛水?姑娘家的,并且当着李大婶和方敏的面,她好意思张嘴么?捧着笑就是不张嘴。李大婶看在眼里,知道她不好意思张嘴,有可能嫌瓦罐不受看,脏!她一下接过丹丹手中的瓷瓦罐,示范般喝了一口,递给她说道:“喝呀丹丹!不脏,瓷瓦罐虽黑,却是先辈人传下来的,不脏。山泉水干净得很啦!“
在李大婶的盛情下,丹丹暗暗克服了怕脏的难言之隐。其实脏什么呢?乡村人家的用具,因年久古朴笨掘,不受看罢了。丹丹抿紧嘴轻轻呷了一口,只觉甘甜可口,有种渴望般等不及的感觉。接着又捧着喝了几口,酒味扑鼻而至,香中透着甜,而回味无穷,浑身更加舒爽。丹丹擦着嘴,笑着问道:“妈妈!如此酒味,醉不醉人?“见丹丹喝得舒爽,李大婶更是开心,对她说道:“嫩高粱米醪糟,不醉人,放心喝!“
接着李大婶又将瓷瓦罐递给一直在旁边冷笑的方敏,说道:“方敏也喝,尝尝乡村人的手艺!“方敏站着的当下,见李大婶抿一口又递给丹丹喝,当时他心中有一种你喝了她喝而不卫生的感觉,很希望丹丹推辞。不想丹丹喝过停了会,还有不舍的样子。转眼间李大婶又递到自己手上,他心一硬,顿时耳边响起了爸爸的告诫:入乡随俗!到了乡下一定要遵重那里的习俗,不能有碍人家的风俗而产生敌意。想到此他心胸特别开朗,高兴地双手捧紧瓷瓦罐,仰头张开大嘴“咕嘟咕嘟“一阵,喝干了罐内的醪糟(甜酒)。放下瓷瓦罐呷吧着嘴,对着李大婶赞道:“李大婶手艺不错!这甜酒真香甜啦!“丹丹也在一旁呷吧着嘴赞道:“确实香甜啦!“
“好喝?我家还有,口渴了上我家瓦去!“听到方敏、丹丹俩青年的赞叹声,李大婶打心眼里高兴。停了一会,李大婶惊奇地看着他俩,问道:“哎!刚才我还在坡下,就听到你俩在说咱队上那梨树?“
“妈妈!是这么回事!“听到李大婶问起刚才摆谈梨树之事,他俩一阵对视,丹丹抢着说道。昨天下午,安置好方敏后,他还有兴趣在大风暴雨来临之前,爬上保管室旁的山墚,看到了那片梨树。他觉得它们疯长不挂果或挂果少,浪费地力资源,可惜呀!方敏急忙补了一句,惋惜地说道:“今年又过了最佳时期,嗨!“
“你们说什么?“李大婶还没有从方敏,丹丹急炮炮的诉说中反映过来,更不清楚他俩都说了些啥?只断断续续听他俩提起梨树之事。李大婶一时也觉得糊涂了,便愣在哪里,只是对丹丹指着自己的耳朵。表示自己耳朵有些背(聋),一时没听清,示意他俩年青人原谅。丹丹心里笑着:人之常情!她立刻明白了李大婶的意思,来到她身边,对着她的耳朵轻声重复道:“说梨树!队上那梨树。“
“啊!你们初来乍到,也晓得那梨树?“李大婶听后一阵惊讶,不认识一样望着他俩。丹丹摆了摆头,方敏迎着李大婶一指,说昨天站在上面的山墚上看到的。方敏、丹丹俩对视良久,从李大婶的反常情绪上,他俩猜测这其中,一定潜藏着什么秘密或发生过什么曲折的故事?使她记忆犹新而又有难言之隐,而闷在了心里。在俩青年的要求下,李大婶向他俩道出了原委。我们队上最多的梨树在槐树湾,现在已经形成了一道风景,虽然还不见果,树多还是成了名符其实的梨树湾。梨树湾的前身就是槐树湾,当时那沟底半坡有一棵四个男子汉,牵手合围那么粗的一棵槐果树。这么粗的槐果树,全国少有,此湾因此而得名。此树年轮无从考证,据当时一位七十多岁的陆兴云老大爷讲,反正他小的时候就看到这颗树,够三个大人牵手合围那么粗。从他知事起,见它每年枝叶茂盛,春天花旺,秋天果实累累,各枝丫上结着不少槐果,有大人食指头那般大,一串一串沉甸甸的。这种槐果,特别讨社员们喜爱。用它伴米磨细做米豆腐,不再加任何原料,颜色黄,柔软弹性有嚼头,还能开脾健胃。并且还是小孩,老人,脾虚,伤风感冒,饮食不消化的良药。只要出现如此症状,取一串,最好是干槐果。放祸里加上水,煮沸熬至水浓黄,冷了喝下立杆见效。所以每年秋天,槐果发黄的收获时节,整个陆家湾在家的大人小孩,只有一人抢先采摘,都会闻风而动,自想家中备上几串。那时大人小孩会齐聚树下,最多时有百、八十人,树下黑压压的一片。树上更是爬满了年轻机灵的小伙子,姑娘,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更是首当其冲,自然是手快赢钱般哄抢。他们占着身轻筋骨好,敏捷,自然身手不凡,爬得更高,手伸得更长。这时树上树下的采摘,一片吆喝声:妈妈接住,婆婆看稳,梅子朝边技打,狗娃抓紧树枝,果实自然是朝树下家里人旁边丢。也有地下的家人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