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千岁立即回藩,勿负先帝遗诏。”
张弼回南京交旨去了。燕王与道衍、华平商量办法。
道衍道:“先帝遗诏让王爷回去,我们若去奔丧,不是违抗诏令吗?依道衍之见,我们应该遵旨而回。”
燕王道:“可是,我们已行至此,颓然而回,徒劳不说,不被允炆身边诸谋士耻笑吗?!”
道衍道:“听说先帝定皇储之时,本来在允炆和你之间迟疑不决,最后因听了大学士刘三吾的话,才立了太孙。因此,今皇一定对你很妒忌。王爷此时不能对抗今皇,应以躲避锋芒为宜。”
原来,太子死后,朱元璋在立皇储之事上颇为费神。本来太孙承太子,顺理成章。可是,朱元璋因见允炆头长得扁,性又过柔,恐不能担负重器,为此,常怀隐忧。一日,太祖令允炆咏月。他很快吟出一首咏月诗,最后两句是:“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听了,以为他无襟抱,很不高兴。后来又考允炆做对子。朱元璋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允炆对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听了,颇为生气。当时燕王在侧,上前对下联道: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这才欢喜,拍手赞道:“对得好!”自此朱元璋曾生废皇太孙、改立燕王为太子之意。偏偏学士刘三吾奏本,言立太孙合古训。朱元璋尊儒,就从其谏了。
燕王想了想,认为道衍暂避锋芒之论有理,便点头道:“师傅言之有理,我们再休息一日,就回转北平。”
华平道:“父死子葬,自古为然。王爷千岁有兵有理,何必颓然而回呢?”
燕王道:“唉!道衍师傅说得对。现在人尚正统,以皇帝的话为金科玉律,我们之言多么有理,也被视为非理。况以兵力比,我们更不能与之抗衡。常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切都是天子的,我们怎能与之抗衡呢?!”
道衍道:“不过,道衍只是让王爷暂避锋芒,可不是要王爷浑浑噩噩,谨守藩篱,不问世事。另外以道衍见,较量的胜负并不绝对地决定于力量强弱。历史上有不少战争可以作证,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是由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所决定的。”
燕王道:“可是允炆初立,百姓只知其仁,不见其害,民心向彼奈何?!”
道衍道:“因此我们必须奉旨回燕地,坐观其变,等待有利于我们的时机。”
于是,燕王带着五千人马,偕道衍、华平返回北平(他们也自称为燕京)。
回到燕王府,道衍对燕王道:“常言‘没有雷霆手段,则空有菩萨心肠’,我们要实现惠民大志要靠力量,我们必须招兵买马,秣马厉兵。非有如此力量,就不能与人抗衡,没有力量与人抗衡,就要受人摆布、宰割。”
燕王以为然。
从此,燕王偷偷招兵买马,让道衍秘密训练军队。
燕王府就是元朝故宫。院很深邃,后苑更是僻静。燕王隐选得力将校,调来精壮军卒,罗致奇才异能之士,交给道衍,在后苑练习行兵布阵和实战格杀。华平武艺高强,燕王让其教将士拳脚、刀枪。
训练军队是秘密进行的,倘若泄露,必遭族诛。因此,道衍做了严格规定:被选诸人,如私自外出或喧闹外泄者,斩;怠慢军训,故出差错者,责八十军棍;府人未经许可,随便进后苑者,斩。
道衍效儒家的因材施教,把被训练之人分为数类。将校学兵法、阵图,战士学列阵变化,全体将士都练武、习战。
初时,有的将士不重视道衍的规定,混乱而无成效。燕王见了很担忧。
道衍道:“领兵作战必须军令如山。将领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训练军队,也是如此。王爷听说过孙武斩吴王二宠妃的故事吗?”
孙武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家,是《孙子兵法》的作者。一次,吴王令他在厅外操练阵法,以吴王诸妃做将,让他演练阵式变化。吴王的两个宠妃,倚君娇宠故意不听他调遣,乱他阵式,他令武士把二人推出去斩了,于是人人惧怕,严遵调令,演练获得成功。
燕王知道这个故事,也知道道衍讲这故事的用意,便对道衍道:“师傅也可效孙子依法行令,如有违犯,虽世子也严惩不贷!”
道衍道:“王爷有如此决心,道衍就可给王爷一支训练有素、可以以一当十的军队了!”
第二天,道衍指挥将士变阵。有两个将领,一叫庞奇,一叫唐瑞,仗着跟燕王征伐有功,一向骄悍。这日操练懈怠,多次出错,造成阵容混乱。道衍大怒,唤出二人道:“你二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