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在真定大赏将士,休整军队。
燕王白沟大捷,声势大振。过数日,燕王攻德州,未到城下,李景隆已闻风而逃。燕王兵不血刃,占了德州。
此时,山东参政铁铉,正督军需物资赴李景隆军前。走近德州,听说李景隆战败逃跑,急忙赶到济南,与山东的参军高巍兵合一处,共同死守济南。
李景隆从德州逃跑后,不敢回朝,也来到济南,扎营城外。
燕军占了德州之后,又循李景隆逃跑方向追来。追到济南城外,便进攻李景隆大营。李景隆十余万军队仓促迎战,又被燕军杀败。李景隆单骑逃走。于是,燕王围了济南。
燕王想用威抚并用的办法攻取济南。道衍想了想道:“可以修书一封,晓以利害,但我们必须做好攻城的准备。”于是,道衍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入城内。
信的大意是:燕王南伐是为了靖难。燕王与建文之争是朱家家事,铁铉、高巍不要插手。又说,识时务者为豪杰。如果燕王胜了,你们是助伪,就是奸臣。希望你们看准今日之形势,权衡应该保谁。
铁铉和高巍看了道衍的信,商量对策。铁铉道:“建文皇帝是高皇太孙,奉高皇遗诏嗣位,名正言顺。我们保建文帝为大明忠臣。燕王反建文帝就为逆,我们若保燕王即为逆党。愚意以为如此,不知高参军意下如何?”
高巍道:“愚下之见,正与明公相同。愚下至死也不保燕王,不做乱臣贼子!”
铁铉道:“兄台节操,让铁某敬佩。铁某亦誓与此城共存亡。兄台若愿意,咱俩歃血为盟,对天发誓。”
于是,二人歃血为盟。铁铉饮了血酒道:“皇天鉴临,我山东参政铁铉,生为明忠臣,死为明忠鬼。誓为朝廷守济南,城在铁铉在,城亡铁铉亡。若背誓,上天是殛!”
高巍也饮了血酒,发了誓。
铁铉道:“现在济南已被逆军切断交通,成了孤城。济南又没有南京、北平那样的深沟高垒,欲守此城,必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所以我们应宣告众将士,勠力同心,共同抗燕。”
高巍道:“正该如此。我去召集众将,宣誓守城。如有异志者,斩!”
铁铉道:“我想只要申明大义,众将定与我们同心协力。”
第二天,铁铉召集诸将于厅中。铁铉与高巍对众将士分析了当前济南面临的严峻形势,也分析了坚守济南的重要性,最后激励大家合力防守。
此时都督盛庸正屯兵历城,也来济南共商大事。他们也都慷慨涕零,宣誓反燕王、保建文帝。
诸将很受感动,誓与铁铉共守城池。
盛庸道:“燕逆有军师道衍相助,用兵如神。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驻真定,燕逆攻两日而下。李景隆统六十万大军于白沟,燕逆一役而全歼。因此,守济南,扼燕贼,困难重重,我们应该有周密准备!”
铁铉道:“取义成仁今日事,我们的决心就是:以死固守!”
高巍道:“燕逆造反时,曾宣读所谓靖难檄文,我们也应该写一篇讨燕檄文,以号召天下响应,取得广泛支援。”
众将道:“若写讨燕檄文,就靠高参军的手笔了。”
高巍并不推辞,道:“高某虽才薄,但义之所在,不敢有辞。”
铁铉道:“守城最怕之点是缺粮,今济南粮足,无此忧虑,只要大家合力坚守,定能阻扼燕逆南下。”
大家商量完毕,立即准备守城事宜:一是训练军队,教以守城之法;二是加高、加固城墙,日夜警惕防守,城上安报警装置,一处有敌攻城,立即警报全城,分兵往援;三是打造防守兵器,如长柄刀、枪、火药、弓箭;四是设置滚木礌石。
当下几个将领分了工,各去准备。
第二天,高巍的伐燕檄文写好了,当着将士宣读,并张贴城内外各处。
高巍写的檄文是:
燕逆朱棣,却效燕啄皇孙,觊觎神器。擅削帝号,兴兵叛逆,启天下苍生之祸、肇社稷动乱之源。借口诛朝廷“奸臣”,实为篡权夺位。
朱棣虽高皇贵胄,已成乱臣贼子。春秋之义曰: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仰城中全体军民士商,同仇敌忾,共守城池,共灭敌焰。
诸事毕,铁铉又派人将讨燕檄文送去燕营,算作对道衍的答复。
燕王知铁铉守城坚决,非常愤怒,昼夜猛攻济南。无奈城内坚守,每次攻城,都是空死无数将士,铩羽而归。
燕王与道衍商量,道衍道:“济南城内南军将士齐心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