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的离间计失败了,只好让建文帝下诏催盛庸进军伐燕。
此时建文帝又从南方招募了十几万军队,统交盛庸调拨。盛庸手下又有了几十万大军,兵力尚可与燕军匹敌。只是因燕军烧了沛县军需船后,扼制了漕运之路,故不敢进军。为此,盛庸焦虑异常。
后来,盛庸想出了一个调回燕王大军之计,于是,传檄给大同守将房昭,令他引兵入紫荆关,占据易州(今河北易县)西水寨,窥视北平;又派人到真定,令平安从真定出兵,攻打北平。
燕王这时正在大名,得到情报之后,他按军师道衍之计,派朱能前去截击平安,自己则亲率大军去打房昭。
房昭被燕军围在易州,多日不能突围,于是派人向真定乞援。道衍算定真定南军必去援助房昭,便在齐眉山下设伏。
真定援军走到齐眉山下,忽听金鼓大作,两旁冲出无数燕军。真定军大惊,立刻乱逃乱窜,被燕军斩杀无数。
房昭知援军被歼,自度势穷援绝,难以固守,只得弃寨突围。燕军截杀了一阵,房昭逃往大同。
平安这一路军,走到半路,也中了朱能的埋伏,退回真定。
燕王得了许多辎重,回到北平。
建文帝屡闻败讯,无计可施。忽然想起太祖临崩,曾有遗嘱委托梅殷,要他力扶幼主。他只得有病乱投医了,即召梅殷入朝商议军事。
梅殷是汝南侯梅思祖之子,通经史,善骑射,娶了朱元璋之女宁国公主为妻,素得朱元璋宠爱。朱元璋弥留之际,梅殷也在身侧,太祖嘱咐他道:“诸王强盛,太孙稚弱,烦你尽心辅佐,诸王如有犯上作乱,应为朕出师讨罪。”梅殷顿首受命。
梅殷奉诏入朝。建文帝提起太祖遗言,说明燕王反意,要他领兵遏阻燕军。梅殷道:“国难当前,我愿为国捐躯,抗拒逆贼!”
于是,建文帝命他出镇淮安,募集淮安兵驻守淮上,防扼燕军。
宁国公主是燕王姐,她知燕王叛变朝廷,致书责燕王,说他不该违背太祖遗训,忘记君臣大义。
燕王看了宁国公主的信,付之一笑。
建文帝令梅殷镇守淮上,心里稍安。他早听说很多太监不法之事,忙中偷闲想整治一下吏治。
明朝自朱元璋始,常命太监出使外省。外官想结交这些宠宦,多有奉承,因此这些太监钦差,格外骄横,所到之处,恣肆侵暴百姓,致怨言四起。建文帝对这些太监钦差很恼恨,只是因形势严峻,只得将太监种种不法之事放在心里,无暇整治。此时,他晓谕臣民,任何人均可上奏朝廷,揭露宦官种种不法。他又给地方官下旨,将太监钦差在外省收受贿赂、侵凌百姓之事奏报;严令各级官吏对犯法太监依法惩治。
太监们对建文帝怨愤。有一个叫崔果的太监惧罪,逃出宫外,直奔北平去见燕王。
崔果对燕王报告道:“京城之军已全部调出,以拒大王千岁,现在京城空虚,大王千岁应赶快派兵攻打。”又说,“我等渴盼大军解救我等倒悬之苦。”接着,又献攻城之计,并告他们的接应办法。
燕王大喜,欲出兵直取南京,便和道衍商量。
道衍道:“崔果的攻城之计,未必可取;靠那些宦官接应,未必可靠。但是,乘京城空虚,直攻南京却是上计。大王既想赶建文下台,这样频年用兵,何时得了?早该直趋南京,临江一决。”
燕王道:“南京并不难攻,但占了南京,也仍有朝廷四镇之兵攻打我们,恐难站稳脚跟。”
道衍道:“大王若取代了建文,号召天下,则名正言顺。那时大王再展宏图,治天下以惠万民,自然四海归心。到那时,虽存伪朝四镇之兵,也不足畏,我们集全国之兵力,以顺伐逆,还有谁敢抗拒我们而自取覆灭呢?!”
燕王大喜道:“孤王能得师傅,是天赐我成功。孤王有今天,师傅功劳第一。孤王若取天下,必重封师傅!”
道衍道:“道衍没室没家,要封赏有何用?道衍保大王,是望大王能利天下苍生啊!道衍不要大王封赏,只要大王将来赐惠天下万民。”
燕王道:“师傅心中无私,所忧在百姓,很让孤王感动。孤王若登大位,绝不敢忘天下苍生!”
道衍道:“战争之事,受各种因素制约,情况瞬息万变。今攻京城胜败难料,为了使大王退有所据,臣愿与大世子留在北平,以便把北平经营好。将来一旦占了南京,北平便可作为兵强民富之区向全国展示。万一攻南京不下,我们也可以北平为根据地,与朝廷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