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飞身上房而去。
建文帝出后宫,来到大殿。群臣正等得着急,见建文帝出来,均围过来。
建文帝道:“朕诸事毕,给朕改装吧?”
程济即取剃刀为建文帝剃了发。户部大臣杨应能,因名字与度牒同,愿与建文帝同走,也剃了发。监察御史叶希贤道:“臣名希贤,宜把应贤的度牒给我,让我也随皇上出家。”于是也把发剃了。
三人脱了衣,摘了冠,换上僧装,藏好度牒。建文帝回望着宫殿,两眼清泪盈睫,举头沉思良久,轻声道:“不意这样好的宫殿,竟丧在我手——焚化了吧!”
内廷侍卫举火焚宫,宫内一片惨叫之声。建文帝大哭一场,便欲动身。他身边五六个大臣伏地大哭,齐声道:“臣等无能,致君受辱,臣等愿与圣上在一起!”
建文帝很感动,流泪道:“尔等如此忠于允炆,允炆甚感激。只是人多不便出走,尔等各自求生去吧!”
御史曾风韶牵住建文帝衣襟道:“臣愿一死,报陛下之恩!”建文帝怕群臣依恋,延误时间,也不及回答曾风韶,就转身走了。
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个矮洞,外通水道,仅容一人出入。建文帝伛偻先出,随去之人也陆续出门。门外正有小舟等着——大概是朱元璋早有安排。舟中有一穿道袍老人叩头口呼万岁,催促上舟。
建文帝问他姓名,他答道:“臣名王升,乃是神乐观住持。”又道,“太祖皇帝有密诏,让神乐观日夜备舟候此。”
建文帝惊叹太祖皇帝有如此妙算,不禁唏嘘不已。王升又催促建文帝与随去之人登舟。舟随风驶,大约一个时辰,便到了神乐观。王升把建文帝等引入观中。袁珙早已经来了。等了一会儿,杨应能、叶希贤等人也来了。
杨应能、叶希贤等人是从御沟来的,见了建文帝跪呼道:“万岁,臣等护驾来迟!”
建文帝含泪道:“我已为僧,此后应以师弟相称,不必行君臣之礼了!”
他们哭着答应道:“是。”
兵部侍郎廖平道:“大家随万岁出走,本是一片诚心,但随行之人至多不过五人。剩下的都远远跟着,有事即去援助,不知好不好?”
建文帝点头称是。
袁珙道:“我知城内布防情况,可引你们走出险地。”
建文帝点头。大家休息计议了一会儿,就随袁珙离了神乐观,向南去了。
诸王及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入燕王。燕王率大军直奔皇宫。魏国公徐辉祖抵抗了一阵,率兵走了。燕军长驱入宫,未遇阻拦。
文武百官,多数迎谒燕王马前。燕王接见百官毕,立即骑马去监中看望周、齐二王。兄弟三人见面相对涕泣,伤感了一阵,随即并辔出了监门。
燕王召集百官议事。兵部尚书茹瑺先至燕王御前谢罪,并说:“请大王登基!”
燕王不理,问道:“少主何在?”
茹瑺道:“皇宫着火,臣想少主必定晏驾了。”
燕王佯装蹙额道:“我无端被难,不得已起兵自救,意欲效法周公,名垂后世。不意少主不谅,轻生捐躯。我已得罪天地祖宗,哪敢复登大宝?请另选才德兼备的亲王继承皇考大业吧!”
茹瑺又顿首道:“大王应天顺人,何谓得罪?我等百官均愿大王继统,请大王勿负众望!”他未说完,一班大臣都俯伏在前,黑压压跪满一地,齐声道:“天下系太祖的天下,殿下系太祖的嫡嗣,论德论功,均应登大宝。”
燕王欲答应就位,但想到道衍的嘱咐,又推却道:“孤王只欲起兵诛奸臣,倘就大位,天下人岂不误以为孤王觊觎神器?尔等不是陷孤王于不义吗?!”说罢,固辞不已。
群臣知道燕王是在假推却,仍然跪地不起。
燕王道:“明日再议吧!”
第二日,群臣写了劝进表,又找了父老百人,跪地劝进。燕王命扶起百姓,动身入城。编修杨荣迎谒道:“殿下今日是先谒陵呢,还是先即位呢?”
燕王想了想道:“因奸臣所阻,皇考驾崩之时,孤王未得送葬,请引孤王至皇陵!”于是,众人陪同去谒皇陵。
燕王谒陵毕,暗想:“道衍军师说,不践起兵檄文,就是不到火候。草草即位,会人心不服,皇位不稳。即位不急,须等到火候。”于是,一面令诸将严密守城,一面悬赏通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
入城以来,燕王遵道衍嘱咐,安抚军民,抚慰王公大臣。
过了几天,捷报传来:南方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