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系重大,师傅慎勿妄说!”
性品道:“陛下不要隐瞒,你是建文帝,贫僧早知,不过未说破而已。”说着把道衍的信给建文看了。
建文茫然。
性品道:“贫僧早将陛下隐居敝寺之事密报了道衍。成祖已派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查陛下,敝寺正是他们所经之处。贫僧受道衍之托,欲把陛下一行引到隐僻寺院隐居。因事急,陛下若信得住贫僧,请讲实话,贫僧安排陛下一行于隐僻去处;若信不住贫僧,就请自便。”
建文想:“这老僧若有害己之意,在给道衍送信的时候,早就告密请赏了。”于是哭道:“落难人正是逊位的建文,请老方丈庇护。”
性品道:“今皇派三保太监郑和,乘大船六十二艘,载兵三万七千余人经此下西洋。名为出使西洋各国,实为查访陛下踪迹,若不是道衍早来通知,陛下不做躲避,真是危险得很。”
建文道:“但是到处严查我们,我们到哪里去?”
性品道:“云南十万大山中,有一个永嘉寺,那里的住持是老衲师弟。永嘉寺在群山谷中荒凉之地,外人踪迹罕至。陛下若在那里埋名韬晦,今皇就是梳查致密,也不易找到陛下一行。”
建文道:“我们的安全就全靠老方丈了!”
性品道:“阿弥陀佛!老衲受道衍所托,合当掩护陛下。陛下仁厚,吉人天相,定能避过危险。趁郑和等未至,你们快随老衲走吧!”
建文不知道衍为什么要保护他,但不便多问,跟着性品悄悄出了永定寺,直奔云南永嘉寺。他们日藏夜行,越荒山走小路,行了无数日到了云南永嘉寺,从此就隐居下来,脱离红尘,学佛修行了。
郑和等一路寻查建文踪迹,直到占城,一点蛛丝马迹也没查到。郑和暗想:“查不到建文下落,恐怕空耗人力、财力,虚此一行了。与其空归,何不招谕蛮方,令他入贡?!皇帝好大喜功,定然高兴。”于是和副使王景和商议,决意遍历西洋诸邦。他们自占城出发,越洋南下。不久,便在南海诸岛招谕各小国纳贡而回。此次出使西洋,虽未查访到建文踪迹,但成祖仍然大喜。
后来,成祖又派郑和六下西洋,但终查不到建文踪迹。成祖以为允炆定是窜伏瘴气肆虐之地,病死沟壑,也就不再查找了。
这期间,道衍对成祖很失望,不愿再为他谋策。成祖几次召见,道衍都婉言推却。
道衍无意政治,只致力于佛术研究。编纂《永乐大典》,涉及对儒学理学的评价,道衍殚思竭虑,潜心研究。解缙在编《永乐大典》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被成祖所忌谪降为广西参议。
道衍不满,据理与成祖争辩。
成祖道:“历朝尊儒,立三纲,讲五常,君为天,君王在上,高于一切,不允持异端邪说!”
道衍道:“儒家也有民贵君轻的思想,陛下为何反对这些话呢?”
成祖道:“人言‘十羊九牧,其令难行’。正因此,上天降一人治国。要想一人而治,必须加强皇权。皇帝至尊,独治天下,良臣辅之。如有轻君思想,岂不鼓励反逆?!”
道衍道:“尊君者,必须尊之于心。君有德,臣民尊之于心。君无德,臣民尊之以形。尊之形者,叛之于心。因此《管子·形势》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君不行仁政,只强调人尊之,人们畏惧,不敢不尊。但尊之者是形,心早已叛,一遇机会,哗然而叛,如殷周牧野之战,纣王无道,殷兵多在作战中反戈,因此纣王败。武王亦反君,但孟子谓武王‘非叛君,伐无道也’。可见,君位固不固,能不能传之万世,不在乎尊君,而在于仁民。”
成祖道:“鼓励轻君思想,就是反君,违反太祖遗训。”
道衍道:“著书立说,以遗后世,其说应能经得起后世哲人评论。太祖遗训,只能训大明诸皇,不能训异朝之君。臣等所编之《永乐大典》,既称经典,必须是万古不变之真理,是华夏之至论。”
成祖道:“但是,国不能无君,君为国本,必须重之。《永乐大典》中必须以尊君为原则,不能宣扬轻君之调。”
道衍道:“无民则无国,无民则无君,应是民为国本。因此,臣只能宣扬重民。臣以为既称‘大典’,就不能编入谬论,遭万世之讥。”
成祖怒道:“君贵为天子,拥有天下。不贵不尊,做天子何用?”
道衍道:“陛下当初与臣谈话,言靖难是为天下万民。难道现在得了天下,就忘掉以利民为本了吗?”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