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姚广孝演义 >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五回

祖道:“利民为本,朕未忘,但朕为天子,天下均是朕的,只能有朕才能利民。”

道衍道:“臣以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陛下不能以一己治天下,而应以天下人治天下,这才是有道之主。臣想只有有道之主,才能得民心。”

成祖道:“少师,你就是以这样的理论辅教太子、太孙吗?”

道衍凛然道:“正是。为了教太子、太孙,臣已把这理论写成了书,叫作“道余录”。古语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臣愿大明昌盛,才这样教太子,特别是太孙。”

成祖见道衍意坚,只好叹了口气道:“那么,你在《太祖实录》中也这样写了?那岂不是有贬太祖?”

道衍道:“既是实录,就应该秉笔直书。臣以为只有实书,才能还太祖本色。只书其好不书其坏,岂不是神?”

成祖本来对朱元璋也不满意,所以未表异议。

道衍又道:“古有‘应为尊者讳’的说法,因此臣直书其事,但是却委婉了许多。”

成祖喜道:“这就好。唉,你还是我初见时的道衍师傅。也许是我变了。我决心再变过来,再做青年时的燕王,树远大目标,勤政爱民。”

道衍也喜道:“陛下能如此,可喜可贺。希望陛下贯彻始终,做一代明主。”

成祖道:“朕一定努力加勉。看来朕令少师主持修《太祖实录》是找对人了,让少师主持编《永乐大典》教太子、太孙也选对了人。”

道衍道:“陛下不要夸臣,只求陛下不忘初衷就好。”

成祖道:“现在我真心悔悟。一定克勤克俭,温仁安民。目下有一难处,欲求少师替朕排解。”

道衍道:“什么事?请讲!”

成祖道:“南夷交阯叛变,朕想出兵讨伐,只是军中少一军师策划。如少师南征,编辑《永乐大典》之事就得中止。”

道衍道:“陛下对臣说此何意?”

成祖道:“想请少师为朕谋之。”

道衍不语。成祖又道:“少师忘了当初之言吗?少师曾说,你要保朕得国并要保朕安民,永远不弃朕!”

道衍迟疑道:“可是……”

成祖道:“朕知道你对朕杀允炆遗孽有意见。朕愿意改过,少师难道还不能原谅吗?”

道衍道:“请问陛下,南征北讨,穷兵黩武,是为了炫耀武功呢,还是为了安定边疆,让边民安居乐业?”

成祖道:“朕诸事不敢瞒少师。当初朕是为了宣示国威,现在朕是忧边关不靖、民不安生啊!”

道衍想了想道:“陛下如此动机,臣愿意为陛下分忧。但是,请恕臣已年迈,不能再去参赞军机。臣举荐一人可代臣为军师,让臣专心编辑《永乐大典》和辅教太子、太孙。”

成祖道:“不知少师要举荐何人?”

道衍道:“就是助陛下破镇江的刘祥玉。”

成祖道:“此人虽非泛泛之辈,但是能担军师大任吗?”

道衍道:“陛下不信任刘祥玉,还是不信任臣?”

成祖道:“少师勿为意,朕岂能不信任少师?只是刘祥玉初出茅庐……”

道衍道:“诸葛武侯临终,荐姜维代他统军抗魏,未减锐气。臣所荐之刘祥玉,乃蜀之姜维也。”

成祖道:“但是,前次立功镇江,朕欲留他,他为何推却?”

道衍道:“此刘祥玉的确是怀才不售,孤芳自赏。他现时已为臣之养子,改名姚继了。臣要他去从军,他不敢违臣。”

成祖道:“如此朕就无忧了!”

道衍道:“但是,以臣之见,陛下南征,只是治标,不是治本。”

成祖讶然,问:“少师此话怎讲?”

道衍道:“我们所患者是北方。汉、宋诸朝均是北患成祸,为何?就因为京城离北边太远,鞭长莫及。加之北方异族剽悍好战,因之叛乱。所以用兵于南,只是治标。”

成祖道:“欲治其本如何?”

道衍道:“臣早有考虑,欲治本有一法,就是迁都。把京都迁到北平,再修葺长城。这样可以震慑北夷,令北夷思畏。另外,凭关塞之险,也足以御北夷之侵。”

成祖道:“朕也早有迁都之意,只愁缺人规划。”

道衍道:“臣不才,愿在元宫旧址之上画宫掖草图,陛下可令工部照图建筑。”

成祖喜道:“朕得少师,胜似李世民得魏徵、徐二人矣!少师真是朕之肱股,当年卧龙、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