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哈哈大笑。笑罢,转而严肃地说:“你们二人何时学得如此世俗?什么不困难呀,雄才大略呀,绰绰有余呀,我不爱听。你们应该知道,时势造英雄。我只是顺应时势罢了。商汤腐败,纣王无道,即使没有我,没有西岐,他也会败亡,败亡在王子牙刘子牙或南岐北岐之手。当今西岐呈上升趋势,但将来能否战胜商汤,实难预料,所以还要十分谨慎才是。”
辜江洋点头说:“师父提醒得对。还有一事,与师父商议。就是邑姜姐姐要不要搬来军师府住?”
姜子牙想了想,说:“搬回来吧。另外,也请宋义仁夫妇来住。这些年亏得他们照顾,费了不少心。东院给邑姜住,西院给宋大哥夫妇住,你们两位住在南院。这事你去办吧。”
辜江洋答应道:“是。”
姜子牙对武吉说:“我想近日会有商汤纣王的诏令送来,你去看看。”
武吉去了一会儿,回来说:“师父果然说得准确,朝歌传来纣王诏令,为西岐赠贡洛西土地,特赏西伯侯彤矢、彤弓、黄钺、黄斧等物,并允许西岐代朝廷管理征讨周围叛国。”
姜子牙听后,双手击掌,说:“好极了!”
几天后,西伯侯姬昌早朝,众文武大臣议事以后,散朝离去。姜子牙走到姬昌跟前,问:“主公,那日虞君与芮君两位国君的纠纷是否解决了?”
姬昌笑了,说:“多亏师尚父的柳枝,要不我就可能向着虞国,派兵压制芮国,要芮国归还土地,赔礼道歉。在你柳枝的提醒下,我想,还是以和为贵,让他们双方都成为我们可靠的朋友。当时,我让他们分头去观看我们南郊、北郊的农家。虞君在北郊见到两农家有了纠纷,和气地化纠纷为友好,互礼互让,很受感动。芮君在南郊见一菜农与买主争吵,后来双方也是互相礼让,解决了纠纷。他们归来后,态度大变,最后在我和姬发的调解下,终于将荒地一分为二,各占一半,礼让和解了。”
姜子牙说:“主公处理得极好。睦邻之举,是应时时牢记。还有一事,禀报主公。派往东夷的使臣已经说服了他们,起兵抵抗商纣。听说,商纣来了赏诏?”
姬昌点头,说:“不错。师尚父估计得很准。他上了师尚父的当,得了洛西一片土地,赏给我们一些兵器,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代他征讨反叛者。”
姜子牙说:“挟天子令以讨各国。先下手为强,但千万不可张扬。”
姬昌想了想,说:“午后再仔细商议。”
姜子牙点头说:“好。”
午后一个时辰,姬昌、姬发、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南宫适、散宜生、闳夭、太颠等文武大臣聚集在侧殿密室中,商议军机大事。
姬昌说:“现今东夷起兵,商纣顾东不顾西。为了安抚我们,而我们又做了无比忠诚商纣的姿态,所以他给予了我们兵器和权限,因而对我们极为有利。机不可失呀,我们要征服那些不服从西岐管束之国!”
散宜生说:“依臣之见,应先将那些已经臣服的国家灭掉。那些小小君王,该重新封官的封官,该诛杀的诛杀,该关押的关押。”
周公旦说:“不可。已经臣服之国,百依百顺,起兵讨伐,有失仁义,会被天下诅咒的。”
姜子牙说:“周公所言极是。行仁义,出师有名,得人心。人心向背,关系重大。依臣之见,可先攻打密须。”
密须(今甘肃灵台)是个小国,但一直骚扰西岐周地,并且蚕食边疆,是西岐边患之一。姜子牙想了想,又说:“密须离我们最近,出兵甚便。”
太颠说:“我看不妥。密须国王十分精明,如果与他纠缠,一时制服不了,后患无穷。依臣之见,不如先征服像芮国、虞国那些不堪一击的小国。”
姜子牙说:“姜某遍读兵书,兵书中有话曰,伐逆命不伐顺命,伐艰难不伐容易。先王用兵亦如是。我们只应伐密须,虽难,但其影响极大。我们如果轻而易举地灭了芮国、虞国,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是将来统一天下时要办的事啊!”
姬昌点点头,说:“师尚父言之有理。只是,我们出师无名,不能轻率从事。”
姜子牙想了想,说:“据臣所知,大将军南宫适曾在几年前征讨过密须,虽未将其灭掉,但也重创了它。几年来,密须养精蓄锐,时刻想报此一箭之仇。依臣之见,可派大将军南宫适率少量兵将,到边界驻扎。密须王是个复仇心极强之人,性格急躁,他会寻机报复,挑起战火。到那时,我西岐出师有名,挟天子诏令,平叛贼逆,天下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