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包括一些豪强和官员,然而这股力量并未引起朝廷的充分警惕。
“在我看来,太平道的起义风暴即将来临。”
刘璋的话语带着不容忽视的预见性,他的三个伙伴面露惊讶,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概念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面对他们的质疑,刘璋并未退缩,反而加重了话语的分量:“你们是我挚友,大汉如今犹如朽木,唯有激进变革方可重生。
而太平道,恰似推动变革的催化剂。”
他揭露了皇帝的贪婪,宫廷内部的权力争斗和外部的党锢之祸,使得帝国的根基摇摇欲坠,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孙乾难以置信地看着刘璋,提出疑问:“是否有些夸大其词。”
刘璋眼神坚定,轻轻摇头:“事实可能更为严峻,我不能再拖延。”
他决定,一旦返回洛阳,便争取一个军事职务,以备不时之需。
国渊虽未立即承诺,却对刘璋的远见表示了肯定:“你,作为汉室后裔,确有宏伟抱负。”
他询问,是否愿意一同前往洛阳,共同为国家效力。
刘璋举杯邀请,期待他们的支持。
太史慈毫不犹豫地响应:“我太史慈愿随公子共赴危难。”
他的表态让刘璋心中充满期待,因为此刻,对抗黄巾军的战斗急需他的这种勇猛将领。
接着,他转向国渊二人,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期待着未来的携手共进。
两人目光交汇,刘璋的坚定让他们意外,于是欣然应允了他的请求。
“假使将来你的情境果然如你所言,再有需要,我们定当鼎力支持。”
“多谢两位兄长的承诺。”
刘璋对此深感欣慰,他并未料到自己能这般直接赢得两人的信任。
国渊和孙乾皆是正直之人,他们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刘璋心中有了坚实的依靠。
随后,他们四人转向学术探讨,氛围和谐,充满智慧的碰撞。
“夜色已深,贤弟还需整理行装,我们就此告别吧。”
国渊和孙乾察觉到时间的流逝,适时提出告辞,刘璋起身相送,态度诚挚。
“那就请两位兄长早些安歇,明日再见。”
太史慈目送两人离去后,转而询问:“公子刚才所言之事……。”
刘璋感慨万千:“远远不止这些,子义,我们的机会近在咫尺,等待我们去把握。翌日,在郑玄的学宫中,刘璋躬身致敬,感激郑玄多年来的悉心教诲。
“恩师,学生今日想向您告别,返回雒阳,继续我的学业。”
郑玄对刘璋的表现赞许有加,他的勤奋和谦逊令人印象深刻。
“你自十岁入我门下,已历五年光阴,你的悟性超群,尤其在兵法上尤为投入,我已明了你的志向。”
刘璋正欲开口,郑玄却抬手示意他无需多言。
“未来的路,只需以国家为重,为民造福即可。”
“学生谨记恩师教诲。”
刘璋毫不犹豫地回应,眼神坚定。
郑玄微微颔首,欣慰之余,又忍不住提醒:“切勿空谈理论,实践为上。”
“弟子明白,还有一事,恳请恩师指点。”
刘璋表情认真,显然有所困惑。
“说吧。”
郑玄心中暗想,期待这位聪明的学生能带来新的挑战。
“如何能让天下百姓都能识字读书。”
刘璋的问题让郑玄略感惊讶,他沉吟片刻,回答:“不易。”
尽管困难重重,刘璋依旧不死心,追问道:“若有可能,恩师能否助我一臂之力。”
郑玄苦笑道,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现实往往残酷。
“虽难,但我愿与你共勉。”
他的回答中带着鼓励和期待。
“居然敢谋划到我这个老头这里,罢了,如果你的话还有几分真实,”到时候照你说的办就是。”
“多谢师父,另有一请求,假使日后情况有异,恳请师傅改道往晋阳。”
刘璋洞察到郑玄未来可能避难辽东,于是提出邀请他到自己的领地。
“将来情势有变。”
郑玄眼中闪烁着一丝玩味,望着刘璋。
刘璋轻轻一笑,没有多言。
“师父日后自会明白。”
“嗯,也好。”
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