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738年)建立。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人郑回的后裔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qiāo)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直到汉武帝时开辟西南夷,于公元前109年,出兵征讨滇国,滇王拱手降汉。并占领哀牢国领土邪龙置为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而此时哀牢王族中的舍龙一族在此避难。
汉朝灭亡后,势力退出云南,舍龙一族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开始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
当时云南洱海地区部落众多,互不统属,在唐太宗时期,其中以“六诏”势力最为强大。“诏”在夷语中为“王”之意,所谓“六诏”其实就是六个实力强大的部落。
在隋唐之际,吐蕃政权开始崛起,势力开始向云南洱海区域扩张,严重威胁到了唐朝西南地区的安全。起初,唐朝的策略是派兵征讨,但每次退兵后,吐蕃势力便会再次卷土重来。于是,唐朝决定在洱海地区培养代理人,作为唐朝抵御吐蕃的缓冲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南诏开始崛起。
唐朝为何选择南诏呢?我觉得原因有三:第一,南诏在六诏中实力最强,具备统一洱海地区的实力;第二,南诏与唐朝关系最为亲密,深得唐朝的信任;第三,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经常在唐朝和吐蕃之间摇摆不定。而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
天宝七载(748年),皮逻阁去世,子阁罗凤立。阁罗凤通过军事胁迫的方式,将原本西南地区实力强劲的爨氏二十余万户迁徙至滇西地区,滇东爨氏被大幅削弱,掌控南中地区上百年的爨氏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南诏自此掌控了原本由爨氏控制的滇东滇池地区,迎来了发展高峰期。鼎盛时期的南诏疆域囊括了包括今日云南全境,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接界,西南和骠国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
唐朝原本想通过扶持南诏,来实现抵御吐蕃的战略目的,但南诏的势力越来越大,这恐怕也是唐朝统治者始料未及的。
南诏征服爨氏,构建了对整个云南地区的统治,这无疑对唐朝的边境形成了巨大压力,威胁到了唐朝的边疆安全。
唐朝为了打压南诏,也为了争夺滇东原爨氏统治地区,分别于天宝十载(750年)、十二载(753年)、十三载(754年)三次出兵讨伐南诏,却均以失败告终,“前后死者几二十万人”,这在唐朝历史上可谓一场空前惨败。由于这三次战争都发生在天宝年间,史称“天宝战争”。自此,持续五年的天宝战争遂告一段落,二十万唐军埋骨云南,唐军损失惨重。另外,在天宝十一载(752年),阁罗凤接受了吐蕃封号“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由此,南诏与吐蕃正式结为联盟。
把方便面给泡好了,差不多十点钟了。一来一回,人手一机,除了抱小孩的一名妇女。
泡面吃着吃着就没有味道了,还是得塞进肚子里,就像火车一次又一次的往隧道里钻,唯有如此才可使命必过,莆田,三明北,抚州,一直到目的地,中途是有人下的,但也有人上。
车厢里的乘客东倒西歪的,半醒半睡的,玩手机的,带耳麦的,矇眼罩的,还有带口罩的,一到站就挤挤挨挨的了。
人老了,都有点提当年勇,几十年的鹰厦线都被好汉们重提江湖,有点共鸣却不想吭声。谁的年轻不疯狂?吴万丰可曾年轻过?自己的世界只是觉得自己路过人间,偶尔的失格,也想永远的定义于一个点上,忘记了就到了现在。经常的截胡自己的思想,停止自己的步伐,本来就是平平常常的,却是觉得很难过,硬杠都没有用的,好像风雨惊,鬼神泣一样,太难了。偶尔的找些文章来更换一下思想,激发一下真情。
马上到泰宁站了,也就是快到江西省的境界了。吴万丰竟然是用境界二字,江西境界貌似没有问题啊,那么这个境界怎么来证明到达了江西境界?乘坐火车就到达了!
呵呵,咬文嚼字啊!应该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才是江西境界的表示法!身在曹营心在汉,匆匆表示路过,只能是个飘,蒲公英都知道风吹而已,却未落根。
江西境界应该是红壤为心,青山为形,赣鄱为脉,儒释道为意,物华天宝,人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