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一纪江南 > 第2章 小县城的魔咒

第2章 小县城的魔咒

娟娟父母没有这个烦恼。李婷的姑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只身一人去了北京。中间十多年来都没有音信,爷爷奶奶以为她不在了。李婷奶奶为此愁得全身瘫痪,卧床不起;李婷爷爷56岁时肝癌去世。家道中落,父亲李明君到28岁还单身,养家的重担也全落他身上。

后来李婷上高中时,姑姑衣锦还乡—她在北京有了工作、又买了房。父亲说家乡发展得也不错了,让姑姑留下来,但姑姑像头次离家一样,又坚决地走了。走之前还劝婷婷:好好学习,离开小城市,到大城市去,大城市清爽又美丽。

上大学时,姑姑又回来了一次,她已经有两个孩子了。父亲又对她说家乡发展得更好了,大城市混不下去的话,回来安居。姑姑还是走了,走之前又劝婷婷:去北京、去上海,外边天高地阔。

姑姑是李婷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最富有的亲戚,她无形中当了李婷的引路人。

娟娟家是另一种情况。李婷初中时,娟娟一家从外省迁居过来,投奔李明君,他们往祖上推七代八代人是亲戚。李明君是个热心的人,帮他们一家四口租了房子,也帮娟娟和妹妹找了学校。娟娟父亲以前是个赤脚乡村医生,老实木讷,除了会看点小病,别无所长。他们一家就在租的房子里开了个小诊所,帮邻居看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娟娟母亲热情大方,里里外外一把好手,给丈夫打打下手,照顾一家饮食起居。

他们从不参与邻居家吃饭宴请、婚丧嫁娶的事情,只埋头给病人看病,照顾孩子读书。李婷父亲极端看不惯他们的做派:“都像他们这样,不顾老祖宗的规矩,社会一点人情味儿都没了。”

李婷对李明君嗤之以鼻:“他们那样有什么不好?娟娟和妹妹吃的穿的都比我们好。你热情,出手阔绰,家里天天乌烟瘴气的,你就是穷大方。”

父亲总是来一句:“小孩子,懂什么!”

可是初中的李婷还能跟父亲相安无事,高中时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她厌烦地要命,想要逃离。甚至打电话给姑姑:“你劝劝父亲离开这里吧,到哪都行。”

但是一切都是徒劳。逆天改命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对于这个因循守旧的古板之人。

大学毕业的李婷,模仿着自己前20年中唯一敬佩的人—姑姑,毅然决然地去了上海。她想模仿姑姑—逆天改命。

也许李婷的命运真的被改写了。她独自刚强、不怕吃苦、热爱生活、热情待人。

可是当父母跟她要钱、跟她说起家里的繁琐事儿,她又泄了气,觉得生活再次艰难起来。

能自己掌握金钱的喜悦很快就被冲没了。来自父母的烦忧再次涌上心头。李婷蒙上头,蜷缩在被窝里,她陷入父母亲手创造的悲伤的泥潭。

李婷高中时,父母给的生活费不多,仅够她偶尔吃几顿荤菜。大部分时间她都吃素。娟娟和同学们疑惑问她怎么不吃肉?她解释道:“我从小就吃素,不吃荤的。”

她也确是从小吃素,家里只有过年和来亲戚朋友时才会买肉,那时他们才能吃到烧鸡、牛肉、猪肉、火腿这些荤菜。

好在家里一年到头不停有人上门吃饭。拮据的父亲招待客人时豪爽至极。他不停吩咐母亲去买这买那。自己既不下厨帮忙,也不出去买东买西,他只张口不动手。

“金花,去买点肉。”

“金花,去街头买个烧鸡。”

“金花,家里没烟了,去买盒烟。”

母亲经常拽着父亲的衣服,示意他进卧室,然后关上门。

“只剩几十块钱了,婷婷、飞儿生活费还着落。”

“婷婷说他们班都打了乙肝疫苗,只有她没打,要40块。”

“你那几个朋友,前几天刚好酒好肉地招待了,今天又来了,是混饭的吧?”

李婷在门边听到父母在里边窃窃私语,有时还低声争吵。有两次刘金花使劲推门出来,生气说道:“谁的朋友谁招待,我不干了!”、“穷的邦邦响,还装什么大方?”

李明君不管跟刘金花在里屋闹了多大别扭,最后都笑盈盈地出来,跟客人家长里短地聊起来。刘金花每次都败下阵来,乖乖去买菜买肉做饭。 有时她和李明君一分钱也拿不出,李明君就吩咐刘金花去跟邻居借三十五十块钱先应应急。

有时刘金花实在借不到钱,李明君就笑嘻嘻地跟客人说:“今天先简单吃一点,下次来再补上。”

久而久之,李明君便名声在外。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说他仗义,热情、大方、扶贫爱弱。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