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这几日坐在养心殿的书桌前,手中捧着容闳从美国发回的教育改革计划,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仔细研读着每一个字句,心中不断描绘着国家教育焕然一新的美好景象。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沉重的打击。尽管他对公派留学的计划充满信心,但在京师挂出告示后,竟然无一人前来报名。
这无疑给了他满腔的改革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按照原来拟定的办法,开年后,即同治十西年全国新增公费名额4.个,分配在首隶、山东、河南和山西,每省1.个。每个省至少招募5.~1..个人进行考核,选拔出十人,送上海学习语言再出国。
京师这边没人报考,是受到王氏午门风波的影响,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也好不了哪儿去。
军机大臣宝鋆见状,上前劝慰道:“皇上,此事不可操之过急。留洋学习虽是好事,但百姓对此尚存疑虑,需要时间来适应。”
沈桂芬也附和道:“皇上,容闳的教育改革计划虽好,但要让百姓接受新思想,还需从长计议。”
同治叹了口气,他知道两位大臣的话不无道理。他沉思片刻,然后说:“朕明白了。看来我们需要更多地宣传留学的好处,同时也要改进选拔机制,让更多有志青年有机会脱颖而出。”
随后,同治下旨,命各省督抚加强对留学计划的宣传,同时在京师举办政策宣讲会。他还特别强调,选拔机制要公平公正,不得有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
同治只得暂时先如此行事,要转变人心观念,看来非得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