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碧辉煌的养心殿内,惇王、沈桂芬和翁同龢三人并肩站立,面对着同治皇帝,准备汇报科举舞弊案的调查结果。
惇王首先上前一步,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清晰地回荡在朝堂之中:“皇上,经过严密的调查,现己查明,主考官曹本荣、同考官李振业涉嫌出售试题给考生刘超。案发后,左都御史贺寿慈为保护曹本荣,竟制造冤案,诬陷考生张安杰。此外,还查处了都察院涉案官员五名,刑部三名,大理寺二名,全部革职拿问。”
同治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微蹙,神色凝重:“那么,你们准备如何处置?”
惇王继续汇报:“回皇上,舞弊案部分,曹本荣因畏罪自杀,不再处分。李振业因提供了重要线索,建议处以斩监候,刘超维持原判,秋后处斩。”
斩监候基本相当于死缓,有立功情节的是可以免死的。
同治皇帝微微点头,表示认可:“可。”
惇王又接着说:“至于徇私包庇案中,贺寿慈革职查办,永不叙用,其余参与官员全部开缺回籍,以示惩戒。”
同治皇帝再次点头,神色间透露出一丝决断:“准奏。”
明清时期,科场舞弊是大案,主犯都难逃一死。联想到后世考生作弊被开除都会引起不小的风波,同治哀叹真是人心不古。
惇王提出对涉案官员的处分建议时,同治没有犹豫,爽快地答应了此案的处分。
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对案件本身的处理,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同治有意借此机会敲打北党,以此来平衡朝中两派势力的较量。
晚清时期,清流派在朝中势力渐盛,他们对洋务运动持有诸多保留和阻挠,常以守旧的眼光审视变革。同治此次顺水推舟处置清流派人物,实则向其发出警示,提醒他们不得冒犯天子的威严。
谈完案件处置,沈桂芬又请示一件着急的事:“皇上,殿试在即,曹本荣自戕,何人能代其阅卷重任?”
同治沉思片刻,果断道:“让翁师傅顶上吧。”
殿试是紧接着会试的,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原本由文祥和曹本荣任阅卷官,如今由于突发状况,急需寻觅合适人选来填补这一空缺。
话说张安杰被无罪释放后,便回到了江苏会馆,与陆润庠同住一室。
张安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漆黑的街道,转头对陆润庠说:“润庠,明天就是殿试了,这些天为了我的事,耽误你复习了,真是过意不去。”
陆润庠正整理着书卷,闻言抬头一笑:“安杰,你这是哪里话。殿试考的是毕生所学,非一朝一夕之功,临时抱佛脚也是无用的。”
张安杰觉得陆润庠平素埋首书卷,不谙世事,便西处搜罗了诸多关于殿试的细节,满怀热情地与陆润庠分享。
他绘声绘色的说道:“润庠兄,我都帮你打听过了。殿试在保和殿举行,考一整天,只考策问。然后由阅卷官选出最好的十份卷子,最后由皇帝亲自选出一甲前三名,所以又叫天子门生。”
陆润庠无奈地摇摇头,但眼中却满是对好友的信任与感激:“安杰兄,你对这些规矩比我还要熟悉,我就安心听你的。”
张安杰见陆润庠这么说,心中更是激动,他继续说道:“你知道状元什么叫独占鳌头吗?”
陆润庠放下手中的书,摇了摇头,表示不知。也不知道他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
张安杰便解释道:“这独占鳌头,原是指状元的荣耀。据说皇宫殿前石阶上刻有巨鳌,只有状元及第才可以踏上迎榜,故称为‘独占鳌头’。”
陆润庠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安杰,这‘独占鳌头’,真是个令人向往的境界。”
陆润庠一向沉稳,今夜还是有点睡不了,两人一首聊着,首到夜深人静,才各自休息。
今年会试选拔出的三百三十七名贡士,齐聚于金碧辉煌的保和殿,参加了殿试。殿试不再淘汰考生,仅是对他们进行排名,以定名次。
经过一整天紧张的答题,三百多位考生的试卷被逐一密封,由官员们小心翼翼地收存起来。
以文祥和翁同龢为首的八位阅卷官,开始了紧张的阅卷工作。他们每人一桌,轮流传阅试卷,细致地在每份试卷上加上“○”、“△”、“
”、“1”、“×”五种记号,以区分文章的优劣。其中,“○”标记最多者为最佳试卷。
阅卷完毕,文祥和翁同龢带着十份得“○”最多的卷子来找皇帝。同治仔细地审阅了前三份卷子,观察着卷面的字迹和文章的布局。
同治问道:“你们推荐这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