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前三甲吗?”
文祥在同治面前,详细地阐述了推荐前三份卷子的理由:"皇上,这三份卷子之所以脱颖而出,各有其独到之处。其文辞华丽,用典精当,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时政的敏锐洞察,其策论深入浅出,见解独到,这三份都是难得之佳作。"
同治听后,心中有了底,他知道自己的古文水平,便同意了他们的推荐:“既然如此,朕便信任你们的判断。”
随后,同治当场拆开卷封,第一名的卷子署名映入眼帘,正是“元和县陆润庠”。同治的脸上露出了欣喜之色,他问:“就是那个在舞弊案中奋不顾身救好友的陆润庠吗?”
翁同龢回答:“正是。”
同治随即对陆润庠的品行和才华大加赞赏:“陆润庠不仅才华横溢,更是有情有义之辈。”
西日后,紫禁城内弥漫着一片庄重而喜庆的气氛。礼部精心筹备的传胪大典即将开始,钦天监选定的吉时己到,贡士们随护军步伐整齐地进入东安门,文武百官身着朝服,肃立于太和殿外,等待着盛典的开始。
礼部司官与鸿胪寺官各司其职,准备带领贡士们进入大典的现场。随着吉时的到来,在中和殿等候的同治,在群臣的簇拥下,缓步走向太和殿。皇帝升座,赞礼官高喊口令,太和殿前鸣鞭声声,传胪大典正式开始。
赞礼官的声音在太和殿前回荡,宣读进士名次:“赐进士及第,第一甲三名:元和县陆润庠、南海县谭宗浚、晋江县黄怡琪。”
这三人即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三人听到自己的名字,由司官带领,走到左右台阶间的石板上。陆润庠站在最前面,三人跪下谢恩,陆润庠的目光落在地面的巨鳌浮雕上,发现自己正好跪在鳌头之上。
这里,是连王公宰相都不可踏足的神圣之地。陆润庠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激动得难以自己。他知道,自己站在了万千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站在了人生的巅峰。
以后即使他位极人臣,也不能胜过今日的荣耀。
同治远远看着下方跪拜的陆润庠,以及其他两位新科进士。他也是“第一次”参加传胪大典,今日亲眼目睹了“独占鳌头”的辉煌时刻,内心不禁涌起层层波澜。
他心中思索着,如何将这个历经几千年文治教化的国家,引导至现代科学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