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跟他的妻子都可以自己获得。“
意思是,汉军前来是诛羌族中有罪的人,区别对待,你们不要互相勾结,应当立功赎罪,还可论功行赏。
赵充国是想凭威信招降、部落及被掳掠者,瓦解羌族联合之谋,待其松懈时击破之。
宣帝把辛武贤的奏书交给赵充国,命他与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议。
赵充国认为辛武贤的计策不妥,他与长史董通年上书进谏。
认为我们估计匈奴与羌族必有预谋,打算大举侵扰,希望能阻塞张掖、酒泉以断绝汉朝与西域的交通,所以那里的郡兵尤不可调发。
估计先零部落首为反叛,其他部落是被迫胁从,所以赵充国等建议: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选择了解羌俗的良吏抚慰羌民,这才是万全之策。
宣帝将他的上书发给群臣议论。
但公卿议论的人的意见完全与赵充国之策相反。
宣帝于是任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任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下玺书嘉纳其策。
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带兵扰乱敌军,并说天道顺当,出兵必胜。
赵充国受到皇帝指责,并不放弃己见,他以为将军带兵在外,虽受诏命,只要能安国家,就应按便宜行事。
于是上书表面上承认过错,实际上进一步陈述用兵利害,宣帝很快地采纳了赵充国之策。
赵充国领兵到了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长久驻扎在一个地方,思想上松懈,突然看见汉军大部队到来,抛弃车辆辎重,打算渡过湟水,道路险隘,赵充国缓慢地驱逐之。
羌人赴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斩首五百多人,获得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多辆。
汉军到了羌地区,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
羌知道这个消息,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攻击我。“
他们的头领靡忘派人来说:“愿意返还你们的失地。“
赵充国报告这个情况,还未得到答复。
靡忘亲自前来,赵充国招待饮食,让他回去告谕众。
护军以下的军官对这件事都有争议,有说对于这种反虏,不可放他回去。
赵充国说:“你们都是从自己的方面考虑不是从国家方面考虑。“
他的话还未说完,答复的玺书已经到达,命令对靡忘用将功赎罪论处。
后来羌竟不用出兵就平定。
赵充国病后,宣帝下诏给他说:听说你有病,年老加疾,万一去世,我很担忧。
诏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到你的驻地,担任你的副手,赶快趁此天时地利,将士锐气,定于十二月击先零羌。
你如果病很严重,就驻守不动,只让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领兵前去。
这时羌众来投降者已一万多人。赵充国估计他们必定动摇,打算安排骑兵屯田,以待其敝。
奏书还未送上去,正好得到命令进兵的玺书。
中郎将赵卬害怕起来,派人劝告赵充国说:如果奉命出兵,破军辱国,将军守它还可以。
有利但是您病,又为什么还争议?“
一旦不合皇上意思,派遣公公来指责将军,将军性命不能自保,国家又有什么安全可言?“
赵充国叹息说:为什么说这么不忠的话!如果朝廷早用我的建议,羌患还能到这种程度?
以前推举可以出使羌的人,我推举辛武贤,丞相和御史却荐举义渠安国,导致羌事搞坏。
金城、湟中的谷物每斛八钱,我劝说司农中丞耿寿昌,籴二百万斛谷,羌人就不敢乱动。
耿中丞只申请籴一百万斛,结果只得四十万斛。
义渠安国再次出使,耗去谷一半。失这二个计策,羌人所以敢于叛逆。
只可设法固守,不可轻举妄动,如果“四夷“猝然起兵,那就不只是羌患了。
于是奏上了屯田书。在屯田书中,赵充国提出两点建议。宣帝复书要求再申明理由。
赵充国申诉,以“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所以要求朝廷采纳其策。
宣帝复书提到,屯田不一定能解决羌患,大开、小开还可能与先零联合,要求赵充国认真考虑然后再次报告。
赵充国又报告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