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是要立已准备娶他妹妹的蠡吾侯刘志为帝,这时刘志也正在京师。
而李固联合胡广、赵戒、杜乔坚持要立清河王刘蒜,博得大多数朝臣的赞同。
梁冀一时还拿不出理由来排斥众议,然而颇愤愤不乐。
这时,与刘蒜素来不和、老谋深算的宦官曹腾等人猜透了梁冀的心事,看准了时机,于是就在当天深夜访梁冀。
他作为宦官权益的代表,以利害关系去说服梁冀,要当机立断,立刘志为帝。
他对梁冀说:将军累世为皇后至亲,统摄万机,并且宾客又那么多,又颇多过失。
清河王严明,假如他即位做皇帝,那么将军受祸的日子必定不会长久了。
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
梁冀何尝不知道曹腾所讲的这层利害关系,只是碍于群臣异议,一时还难于决断。
经曹腾这一番煽动,就顾忌不得了。
他怕夜长梦多,第二天重新会晤公卿。
梁冀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架势,一开口说话就言辞激切,杀机毕露,不容冒犯,一定要立蠡吾侯为帝。
公卿自胡广、赵戒以下无不为他的淫威所吓倒,都异口同声地说;“惟大将军之命是从“。
只有李固和杜乔坚守本议。
梁冀厉声罢会。
唯独李固与杜乔还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与梁冀争辩。
骄横不可一世的梁冀,当然恼怒得很,无容李固、杜乔辩驳,厉声宣布“罢会“。
坚强的李固,并未因此而绝望。
他知道朝臣之所以表示服从梁冀的意见是被迫的,内心还是向着他的,人心还是可以利用的,所以他又写信劝说梁冀。
梁冀愈加愤怒,于是劝说梁太后先策免李固太尉职位,竟立蠡吾侯,是为汉恒帝。
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陷李固与刘文、刘鲔共为妖言,下狱。
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鈇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
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
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李固临死前给胡广、赵戒写了一封绝命书。
他写道:我李固既然受了朝廷的厚恩,就应竭尽全力,不顾冒生命的危险,立志扶持将要倾倒的王室,使它中兴起来。
料想不到一旦遭到梁氏外戚的迷谬,你们这些人就屈从了,把个人的安危放在前头,颠倒了吉凶和成败,从此汉家的衰落也就无法挽回了。
你们身居要职,享受奉厚的俸禄,眼见王室即将倾倒而不扶,难道还有比这再大的事吗?
我相信公正的史学家,决不会出于畏惧之心,而放弃过它。
我李固虽然死了,但是死得其义,没有什么好懊丧的。
胡广、赵戒得到书信后感到无比悲伤惭愧,都长叹流涕,后世亦以此讥讽胡广、赵戒二公。
在世人看来,梁冀之所以斗不倒,就在于胡广、赵戒这一类人的软弱。
可怜老臣赵戒,他与胡广不同,胡广从进入仕途起就一直秉承中庸之道,是个能办实事却性格柔弱之人。
但赵戒在青壮年时,是以公正廉洁、嫉恶如仇名闻天下的,结果到了晚年却因为立嗣之事晚节不保。
也许赵戒有着卧薪尝胆,保存汉室,徐徐图谋梁冀的想法,但在朝堂上被梁冀淫威吓倒的事实,最终使得世人对他大失所望。
黄琬,湖北安陆人。东汉中后期名臣,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
早年时即聪慧善辩。后任五官中郎将,因公平选举而得罪权贵,被诬陷为朋党,遭禁锢二十余年。
直到光和末年,才为太尉杨赐举荐,解锢拜为议郎。迁青州刺史,转任侍中。
中平初年,出任右扶风,征拜为将作大匠,历任少府、太仆。
后出任豫州牧,讨平寇贼,安定一州,政绩为天下表率,封关内侯。
董卓秉政之时,征召黄琬入朝为司徒,又迁太尉,进封阳泉乡侯。因与杨彪一同反对董卓迁都长安而被免职。
不久拜光禄大夫,转任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等共同谋划诛杀董卓。
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收黄琬下狱,不久即遇害,时年五十二岁。
永兴元年,黄琬的祖父黄琼担任司徒,黄琬因为是三公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