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柒部:大结局 第1章 子午道

第柒部:大结局 第1章 子午道

文武百官同我一样站着,必须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

又给缪袭特别叮咛:“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

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

当时太傅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而华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

此后三公有疾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

太和四年,魏明帝派曹真从子午道进军征伐蜀汉,皇帝车驾则向东来到许昌,华歆有机会见到魏明帝。

对此,华歆大胆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势,提出了修文德的主张,他说:“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所以应该注重农业生产,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没有饥寒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心情,那样天下才能治理好;

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

华歆认为,首先应留心治国圣道,征战只能在不得已的时候使用。

当时华歆言辞恳切,深深打动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终于听从华歆建议,诏令曹真退兵。

太和五年正月,曹睿赐华歆物品、衣物,以示关心。

太和五年十二月戊午,华歆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敬侯。起初,文帝从华歆的户邑中分出一部分封给了华歆的弟弟华缉,封华缉做列侯。

其子华表也世袭爵位,后来担任了尚书。

李巡,汝南汝阳人。东汉末年宦官,当时在宫中,李巡与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北海赵佑都因为清廉忠正被士人所称赞,五人都生活在宫中小巷里,不和别人争夺威势权力。

一次,李巡认为诸位博士监考甲乙科,为了一争高下,于是互相泄题徇私,甚至有行赂定兰台在书经上作改动,把自己的文章写上去的人。

于是前去向汉灵帝请求,自愿与诸位大儒共刻《五经》文在石碑上,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下诏命令蔡邕等人校正石碑文字。

自从《五经》被校订之后,争斗的人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从李巡的为人看,他不贪慕名利,为人清廉正直,淡泊明志,在当时宦官干政,腐朽黑暗的大环境下可谓是难能可贵。

从李巡的事迹看,他看不惯士人为了一较高下而不择手段,于是自荐去改变现状,可见他也是一位有担当之人,是忧国忧民之人,他的精神足以令当时绝大多数的士人为之羞惭;

而他能与诸位大儒校订《五经》,可见他的学识不比那些儒者差,是一位有学识有有修养的好宦官。

在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失败被杀,汉少帝和陈留王(未来的汉献帝)被部分宦官胁持到洛阳市郊,袁绍等将领带领士兵杀入宫中不分老幼良善,只要是宦官就杀。李巡很有可能死于那场战乱中。

熹平四年三月,灵帝根据此前杨赐、蔡邕、马日磾、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

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

熹平石经的刻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光和元年,灵帝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

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灵帝感兴趣的学科。

灵帝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

太学的儒生往往鄙视这些人,拒绝与其为伍。

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

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

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

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