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向王室。
当时,曹操为司空,欲以厚恩取悦远方之人,便以优文褒崇孙策,为他改号加封。
曹操留张纮在朝中,张纮被辟为掾,举高第,又担任侍御史。后来,曹操想让张纮出任九江太守,张纮心恋孙策旧恩,想着回去复命,便以生病为由坚决拒绝。
朝中的少府孔融等人皆与张纮亲近友善。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曹操听说后打算趁江东举丧期间进行征伐,张纮进行劝谏,认为乘人丧事而用兵,既有违传统的道义,如果攻而不胜,还会使两方结仇而丢弃往日盟好,不如借此机会厚待江东。
曹操听取了意见,随即表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曹操想让张纮辅佐孙权,以此让孙权归附自己,于是外任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孙权刚刚统事时,正当盛年,吴夫人以外部多难,深怀忧虑劳苦,她多次以优言答谢张纮,嘱咐张纮辅助孙权。
张紘立即上书答谢,思唯补察。
每当有异事密计及章表书记,或是与四方交结的文书,经常由张紘和张昭负责起草。
张紘以破虏将军孙坚击破董卓,有扶持汉室的功劳;讨逆将军孙策平定江东,建立大业,应该写一篇铭记颂扬,昭显二人公义。
张纮写完后呈给孙权,孙权阅读悲痛伤感,说:“您真了解我们一门啊。”
之后,让张纮到会稽东部赴任。有人认为,会稽东部都尉是曹操的任命,张纮志趣可能不止于此,孙权对此并不介意。
当初,琅琊人赵昱担任广陵太守,察张纮为孝廉,后来赵昱被笮融杀害,张纮非常伤愤,但力量不足以讨伐笮融。
赵昱门户绝灭,张纮在东部时,派主簿到琅琊设祭,并寻找赵昱的亲属继承赵昱一枝。
他给琅琊相臧宣写信,臧宣找到与赵昱同宗的一个五岁男孩,让他来继承赵昱香火,孙权得知后表示嘉许。
后来,孙权攻打江夏,因为会稽东部的事少,便调命张纮居守,但仍然遥领会稽东部都尉。
孔融给张纮写信,孙权认为张纮有镇守之劳,想对张纮论功加赏。
张纮深深自谦,不敢接受赏赐,孙权也不夺其志。每次侍宴时,张纮从容不迫,常常微言密指来规劝孙权。
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任命张纮为长史,随军征讨合肥。孙权久攻合肥不下,张纮献计:“古时围城,都故意打开一面包围,以疑城内人心。如今我军包围甚密,攻之又急,我实在是怕城中守军戮力同心。而死战之寇本就难以立刻拿下,可趁敌方的救兵未到,稍微放缓进攻,以观其变。”
当时,议者意见不同,恰逢救援合肥的骑兵赶来,数次杀至孙权围下,驰骋挑战。
孙权率领轻骑准备亲自前往突击敌人,张纮劝谏说:“兵器即是凶器,战争即是凶险。现如今您依恃旺盛雄壮的气势,轻视强大凶暴的敌人,三军将士,无不寒心,虽说斩敌将夺敌旗,威震敌军,但这只是偏将的责任,而不是主帅所干的事情。希望您抑制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猛鲁莽,胸怀成为王霸的大计。”
孙权接受了他的建议而放弃了行动。
回师后,第二年孙权准备再次出兵,张纮又劝谏说:“自古以来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虽有皇灵辅佑在上,文德传扬于下,也要依靠武功来昭其勋绩。然而武功贵在因时而取,然后才建树威势。如今您正遭遇汉家四百年未有之厄运,有扶助危难之功业,理当暂且隐伏偃息军队,广泛开垦农耕,任贤使能,务须崇尚宽和仁惠政策,顺应天命来施行诛讨,这样就可以不劳师动众而天下平定。”
于是,孙权便停止了军事行动。
后来,张纮建议移都秣陵,对孙权说:“秣陵是当年楚武王所立,取名为金陵。其地势险要,山陵一直连绵到石头山。我曾访问故老,他们说秦始皇东巡会稽时经过此县,望气者称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因此秦始皇掘断连山,将其改名秣陵。如今处所俱存,地有王气,是天之所命,应该作为都邑。”
孙权认为张纮说得对,但还没做决定。后来刘备东行京口,宿于秣陵,他观察秣陵周遭地形,也劝孙权移都秣陵。孙权听后说道:“智者所见相同。”
最终,孙权在建安十六年(211年)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
孙权让张纮回吴郡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