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也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之一。
办法总比困难多,大明国朝廷想要富裕起来,可以史为鉴,远的,比如管仲的盐铁专卖、桑弘羊的“三连问”舌战群儒、诸葛亮用“蜀锦国营化”打了一场漂亮的“直百币”货币战,近的,比如本朝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隆庆帝废除海禁开启海上贸易,等等。万历帝缺的不是化构思为现实的条件,而是突破传统理念的创新思维。
夏华等人超越绝大部分同期考生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给万历帝提供多条创新思维。
肚子里塞满干货的夏华在用了第一天进行“头脑风暴”后,随即下笔如有神地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几千字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凤头猪肚豹尾,将一条条生财改革之道写得淋漓尽致,全文既沉博绝丽、波澜老成又哀梨并剪、力透纸背。
会试虽然跟乡试一样连考三场、一场三天,但有一点不同,就是考完一场不让考生出场,考生必须继续待在考场里,收完第一场考卷后直接发放第二场的考卷,九天都要待在考场里。
二月十七日傍晚,正式考完会试的夏华走出考场,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并未感到身心疲惫,反而有种怪异的精力充沛感,就像…前世跟几个好友在网吧里连续通宵几个晚上疯狂玩网游成功打死几个BOSS、获得几件顶级装备后下机出网吧一样,大脑仍然处于浓浓的兴奋状态。
六人里,夏华是第一个出考场的,没多久,卢泰、杨江、刘时俊、胡世赏、袁可立先后走出考场,众人聚在一起,发现彼此都一样,眼睛发红但精神亢奋。众人交换着心照不宣的表情,就像几个闷声发了大财的人。
“考题基本上不出我们所料。”夏华微微一笑。
“就我们答题文章里的那些内容,”杨江也微微一笑,“要么大胜,要么大败。”
“诸位,”袁可立神色很严肃,“如果皇上真的欣赏和采纳了我们写的那些东西,那我们就要做好得罪一大帮人的准备了,远的看商鞅、桑弘羊等人近的看看张首辅的下场就知道了。一旦我们踏上官场,只能逆水行舟、有进无退。”
“这是肯定的。”夏华再次微笑,“我们本就没打算跟那些权贵官商同流合污,如果我们真的踏上大明朝的官场,那我们要为大明朝冲出一个朗朗乾坤来!”
“没错!”卢泰神采飞扬,“跟着公玉兄,我们怕什么?”
会试连考九天,阅卷从第四天就开始了,考生们考第二场时,他们第一场的考卷就已经被送去了贡院附近的专门批阅考卷的至公堂。本次会试总主考官是沈懋学,总裁官正是内阁首辅申时行,总监官是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
沈懋学是个什么样的人,已无需多言,至于申时行和刘守有,先说申时行,他是万历朝继张居正、张四维后的第三位内阁首辅,比起前两位的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他显得十分“温和平静”,以致于很多人认为他“首鼠两端”“左右逢源”“既无主见,也无能力,更无作为”,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申时行并非泛泛之辈,他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能力是过硬的,又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岂是等闲之徒?他之所以这么“温和平静”是因为他深谙为官之道和大明朝的现状,首先,他虽是内阁首辅,但并不像张居正那样大权独揽,对朝政大权的掌控力远不如张居正,况且,张居正掌权时,万历帝还小,可以“任其摆布”,如今,万历帝已经长大成年了,哪个内阁首辅还想像张居正那样“骑在万历帝头上”,下场就不用多说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其次,张居正改革十年,张四维“拨乱反正”一年,虽然缔造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也触动了大明朝的很多根本性的东西,让大明朝的内部危机隐隐地越来越尖锐,在这个时候,大明朝需要一位“不爱折腾”的内阁首辅好好地缓冲缓冲,申时行恰恰就承担了这种“**”作用,所以,他的“不作为”是正确合理的做法。
申时行的个人品德也是没问题的,谦虚、谨慎、清廉,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他这个尽心尽力、八面玲珑的大管家,万历帝才能撂挑子躺平但国家却不出乱子。
刘守有是名门子弟,还是万历十一年的武举进士,出身好、有能力,不是后世影视剧里那种“除了好事什么事都干的反派角色”,但他性格有些趋炎附势,依附于东厂大太监张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