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商机,那你们肯定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是吗?”外商们齐齐大感兴趣。
众所周知,瓷器是华夏的招牌特产,甚至在英语里“华夏”和“瓷器”就是同一个单词,不过,华夏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华夏人民聪慧无比,制作出的华夏特产是非常多的,包括漆器。华夏漆器在国际上的名气虽然比不了华夏瓷器,但这只是因为瓷器的外贸事业起步晚,被外贸事业起步早的瓷器给盖住了,并不是漆器不如瓷器。
漆器的种类相当多,除了日常器具、工艺品等,还有屏风、橱柜、桌椅、收藏盒等家具。华夏漆器能发展得这么多姿多彩,除了一代代漆器工匠的呕心沥血外,还离不开华夏的一种天然特产:桐油。桐油是用油桐树的果实榨取加工提炼出的,油桐树则是华夏独有的一种树,所以,全世界的油桐树几乎都在华夏,也使得桐油几乎只有华夏出产。在古代,丝绸、瓷器、茶叶是华夏的三大招牌出口商品,到了近代,桐油、猪鬃、钨砂是华夏的三大招牌出口商品,这几样东西在国际上都被华夏一家垄断,市场占有率都高达90%以上。
华夏漆器以扬州为冠,毫不夸张地说,欧洲漆艺基本上是源于华夏扬州的。
比起华夏瓷器,华夏漆器的出口历史较短、较晚,大概到清初时,西方人才知道并争相进口这种堪比瓷器、丝织品的又一种华夏特产的工艺珍品。研究过西方家具风格数百年发展变迁的人会发现,西方近现代的家具跟中世纪时的风格迥然不同,为何呢?因为西方在近代进口了很多华夏的明式漆器家具,华夏的美学艺术深深地影响了西方,让西方人情不自禁地模仿并进行“华欧结合”发展。可以说,明式家具在十七至十八世纪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审美。
家具一般不会被大量地进出口,因为这东西全世界都有,又不是某地特产,就算是某地特产,买回去一套就可以仿制了,何必继续进口呢?但西方人在近代确实大批进口华夏家具,原因很简单:质量实在太好,工艺水平实在太高,还涂抹了华夏特有的桐油漆料,非常经久耐用。在华夏的各种漆器家具里,西方人最喜爱的就是款彩屏风,此物堪称华夏漆器业手工艺术的巅峰体现。
跟瓷器一样,西方人也曾试图仿制华夏的漆器,但基本上宣告失败,一来,华夏漆器业工匠们的那些“祖传秘法”很难被西方人偷学去,二来,西方没有油桐树和漆树。无奈之下,西方人只好用西方的树胶漆和虫漆代替华夏的油漆,虽然没能成功,但却阴差阳错地促使了西方漆艺的发展。
夏华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大概一百年后才会在西方逐渐风靡盛行的华夏漆器提前推销给西方人,这是他跟杨江反复研究并且又跟利玛窦等传教士反复交流打听西方市场上华夏商品销售存缺现状后做出的决定。新安市舶司想要赚到大把的银子,除了跟东南豪强们抢肉吃外,还要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把种类更多的华夏特产顺势打入海外市场,生丝、丝绸、丝织品、瓷器什么的,一直都是华夏对外出口的抢手货,别人早就想到了,但漆器等物还没怎么引人注意,这就给夏华提供了抢占先机的历史商机。
为此,夏华特地让他已经有了身孕的公主夫人亲自出面充当“推销员”。
果不其然,有大明国公主的亲口背书,现场的外商们纷纷对华夏漆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了,他们这种人对漆器的艺术价值不怎么感兴趣,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漆器的商业价值。身为跨国商人,哪个不是商业嗅觉灵敏得赛过狗鼻子?听完朱尧姬的讲解,他们个个心里的小算盘运转得快如后世的计算机:没错,进口华夏的丝绸、瓷器都有人在做了,竞争很激烈,如果我率先把华夏的漆器引入我国,那我肯定能抢占市场大赚特赚,虽然这么做有一定风险,万一我国的达官贵人们对漆器不感兴趣,那我就要赔掉老本了,可是,我犹豫的话,被别人抢先了,怎么办?要不要赌一把?
一时间,这些外商彼此眼观鼻、鼻观心,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口:“大明公主殿下既然都这么说了,那大明的漆器肯定跟大明的瓷器一样上等出色,好,我要订一批!”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者开头,旁人哪里还按捺得住,个个踊跃表示也要订一批华夏的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