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是个统称而不是一个整体集团,其内部分为四大商帮,分别是潮汕商帮、广府商帮、客家商帮、海南商帮等,在这其中,发源于潮汕地区即潮州、揭阳、汕头、汕尾的潮汕商帮简称“潮商”最有活力,到清朝时,潮商在广东已是一家独霸,与晋商、徽商合称三大商帮,到清末时,晋商和徽商都走向了衰败,唯独潮商继续生机勃勃,这是因为晋商和徽商都比较保守并且发展方向没能跟上时代大潮流,潮商则一直不遗余力地走出国门、开拓海外,从而获得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在海外具有无与伦比的政商影响力,到后世时,潮商已与中兴复苏的浙商和厚积薄发的闽商并为华夏新时代的三大商帮,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
潮汕人之所以热衷于、善于经商,其实是被逼的,一来,潮汕地区多山少田,同时人多地狭,所以通过老老实实种田吃饱饭是很困难的,就像山西人、安徽人一样,老家要么山多平原少要么自然灾害频繁,没办法,只好走出家乡做生意养家糊口,二来,潮汕人跟客家人一样,属于“外来户”,所以跟当地原住民关系紧张,这一方面让潮汕人民风彪悍,一方面限制了潮汕人在陆上发展。山西和安徽位于华夏内陆,所以晋商、徽商主要是在国内做生意,潮汕就在海边,潮商自然主要是通过海路做外贸、跟外国人做生意,“洗脚上田”“向海求田”。
夏华想要对抗东南豪强,除了白手起家、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外,还必须避免四处树敌、争取能争取的助力。强龙不压地头蛇,夏华现在广东境内打拼,肯定要跟广东本地商帮打好关系,潮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对夏华的打算,许静等官吏感到担忧。许静不安地道:“大人,跟潮汕人合作堪称与狼共舞、与虎谋皮,您可不能掉以轻心呀!”
夏华笑道:“此话怎讲?”
许静一脸的心有余悸:“大人,您难道不知道?当年的倭寇之乱,肆虐广东沿海的贼盗大部分就是潮汕人,潮汕的那个南澳岛是著名的海盗大贼窝,许栋、许朝光、吴平、林阿凤、林道乾、曾一本等海盗头子都曾以南澳岛为据点对抗朝廷官军,在浙闽二省的倭寇被平定后,广东倭寇却仍然方兴未艾,为何?就是因为大部分潮汕人暗中勾结甚至公然加入海盗作乱。大人,潮汕人奸猾浇漓,不可信啊!”
夏华摇头:“许大人,你此话不妥。没人天生就是贼,是,潮汕人是彪悍凶狠,但有谁吃饱了撑得喜欢打打杀杀?如果能有一条活路,谁不想过太平日子却要干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勾当?潮汕人之所以从贼,其实是被逼的,因为他们靠海吃海,但朝廷的禁海政策断了他们的活路,不铤而走险,难道等着饿死?如今,圣上和朝廷已决定逐步开海,潮汕人可以堂堂正正地跟外商做生意,怎么还会再从贼呢?”
许静等人默然无语。
夏华是非常欣赏和尊敬潮汕人的,潮汕人又会做生意又彪悍勇猛,熟悉海洋,富有闯劲,富有冒险精神,若能加以善用、有效组织,他们必会成为夏华以后走向远洋的一大得力臂膀,况且,潮汕人走向海外的步伐也不是官府可以阻止的,官府和他们展开合作才是正确的做法。夏华代表明政府官方,潮汕人是民间商帮,双方展开合作是各得所需,夏华为他们提供靠山和便利,他们担任夏华开拓大海的急先锋,另外,引导潮汕人向海外发展也能缓解本土当地族群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老是爆发械斗肯定是不行的。
至于潮汕人的“黑历史”,夏华持理解态度,当年大批潮汕人当海盗根本就是被明政府逼得,不仅如此,很多海盗根本就不是在海上抢劫商船的贼寇,他们其实是武装海商,武装自己进行自卫,结果被明政府一棍子打死也视为海盗。海盗、武装海商,这两者在很多时候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一些潮汕籍官员比如翁万达、林大春、郭之奇等就曾上表分辨禁海恰恰是把潮汕人逼上梁山的根本原因,开海通商才会杜绝海盗滋生,但未得到明廷的重视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