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华记得后世有一部关于明朝的电视剧,里面有一段就是“改稻为桑”,表面上是当时在位的嘉靖帝为增加国库收入,下令浙江全省改稻为桑,不种水稻改种桑树,从而加大江南地区丝绸产业的规模,出口海外赚取更多的钱,实际上是严嵩奸党和清流派文官集团的争权夺利,双方斗来斗去,搞得浙江全省民不聊生、险些大乱,不了解历史的观众看到这里肯定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改稻为桑”就是一项伤天害理的政策。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真实的历史是:嘉靖帝在位期间从未搞过大规模的改稻为桑,更别说下令浙江整整一个省都改稻为桑了。电视剧里这一段是为“剧情需要”而故意夸大的。
再说改稻为桑这项政策,真的是祸国殃民的坏事或弊大于利吗?不尽然。真实的历史上,根据《明史》记载,早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明政府为稳固国家农业经济基础,就已经实施了有限改稻为桑的战略部署,规定农户家中田地若在五亩至十亩间,必须用一半的土地种桑树,田地超过十亩的,种桑树的面积要随之增加甚至翻倍。这项政策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基本上没有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种的庄稼收获的粮食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另一方面种的桑树采摘的桑叶是可以卖给丝绸商换钱的。必须承认,明政府的这项政策是合理的,符合农业和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根本没有搞得天怒人怨。整个明朝,明政府的改稻为桑政策就是这样的,从未大规模地改稻为桑。
电视剧的那一段是不能套在现实中的。就说说眼下的广东吧,广东因为地处岭南,开发时间比北方、中部、东部的省份晚得多,所以眼下经济整体上不发达,只有珠三角一带还行。新安市舶司的成立,不亚于后世某位老人家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新安县异军突起并且发展势头极猛——这是离不开夏华的,他一来拥有超越历史的见识和头脑,二来拥有大量的私人财富用于新安的建设,换成别人来干,肯定达不到他现在的成就——新安俨然会在不久之后取代广州成为引领广东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按理,广州也是一个对外通商口岸,为什么却竞争不过新安、没有发挥出新安此时发挥着的经济领头羊作用呢?原因很简单:宁波是什么样子,广州就是什么样子。那些结为既得利益集团的豪强大户宁可自己赚不到钱也不让朝廷赚到钱,他们的逻辑是:朝廷一旦赚到钱,他们就赚不到钱了,只有朝廷赚不到钱,他们才有机会赚钱。连皇帝都抢不到他们的口中食,更何况广大普通老百姓?新安不一样,新安是带动所有人一起赚钱,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春天,让所有人都受益,除了那些豪强大户。
华夏第一大丝绸产地是江南,第二大是四川,第三大就是湖广、珠三角一带。毫无疑问,珠三角一带的丝绸产业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以前之所以萎靡不振,主要是因为广东没有新安市舶司这种让大部分人赚到钱的对外通商口岸。如今有了,广东人还有心思继续种田耕地?
于是,不需要皇帝降旨,不需要朝廷下令,不需要广东地方官府号召呼吁,越来越多的广东人自发地、争先恐后地投入了这场经济发展的浪潮,有人搞丝绸,推掉庄稼种桑树养蚕,买地招人投资开办丝绸场、纺织工场、刺绣作坊,有人搞瓷器,到处找高岭土请师傅,开办烧制瓷器的窑厂,有人搞茶叶,推掉庄稼种茶树,有人搞漆器、家具,有人搞铁锅铁器等等…正如夏华在饭店里碰到的那个年轻人说的:“新安市舶司属于我们广东,我们广东人不抓紧这个机会发财,岂能眼看着外省人通过我们广东的市舶司大赚特赚?我们广东人要自己种桑养蚕、烧瓷器、种茶树,挤掉外省的丝绸、瓷器、茶叶。”
从表面上看,广东境内掀起的这场“改稻为桑”和“弃农从商”浪潮并没有问题,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赚钱发财的机会摆在眼前,谁不心动?同样的一块地,种桑树的经济效益是种水稻的好几倍,谁还傻乎乎地种水稻?如此,广东的经济肯定能得到提振,广东民众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
然而,夏华心里就是隐隐有点不安。
怀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夏华吃完午饭,带着赵炎和十几个隐藏的便衣护卫出了饭店前往码头,走着走着,他眼角余光无意中瞥见路边一家占地面积不小、装潢十分气派的商店,店名让他一愣:赖氏老婆饼面包店。
这名字可真是不折不扣的“中西合璧”“华洋一体”,又卖老婆饼又卖面包,真正让夏华感到惊奇的是:这年头的华夏已经有面包卖了?
夏华看到,这家店的生意确实不错,前去买老婆饼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