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的激战中给明军造成大量杀伤、挫败明军锐气和士气时,第一军团就会全体出动,在明军侧后方狠狠地发起攻击,联合第九军团一起大破明军。
对小西行长的这份作战计划,丰臣秀胜和细川忠兴十分赞同,因为这很符合兵法要义:两支友军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一起守卫一座城池,敌军大举来袭,如果城外部队拼命抵抗、与敌军在城外大战,那城内部队岂不是使不上劲?敌军岂不是先消灭城外部队、再进攻城内部队?正确的做法应是城外部队假装不敌、退避三舍,让敌军攻城与城内部队交战,再趁机在城外联合城内部队攻击敌军,如此,才能让城内和城外的部队一起发挥出作用,合力破敌。
雄浑低沉有力的鼓声中,“嘿喝!嘿喝!嘿喝!…”逐渐兵临平壤城下的明高联军发出一阵接着一阵的呐喊口号声,犹如漫山遍野的洪水般浩浩荡荡地席卷向平壤城,共有几万人,大地微微地颤动着发出一阵阵闷响,几万人的呐喊声和踏步声宛若滚滚的闷雷,数以万计的兵刃在朝阳照耀下闪着星河鱼鳞般密密麻麻的光点。
明高联军的人山人海里耸立着数百个各不相同的庞然大物,那是各式各样的攻城器械,但有很多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进,不再是传统冷兵器时代的攻城器械。明军东征部队为参加这场高丽战争,准备了很久,自然打造制作出了足够多的攻城器械,有云梯,这些云梯不但体型庞大、结构复杂,下带轮子,可以人力或畜力推动行驶,上带钩子,可将其固定在敌方城墙上,同时配备防盾、绞车、抓钩、升降滑轮等设施,还在人员上下攀登通道和人员所在战斗平台外部覆盖了坚厚的铁甲,以此防备倭军的火枪;
有箭楼,跟云梯一样体型庞大、结构复杂,下带轮子、上带防盾,并且也在人员上下攀登通道和人员所在战斗平台外部覆盖了坚厚的铁甲,以此防备倭军的火枪,同时,在箭楼上的战斗人员不再是弓弩手,而是火枪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火器时代的箭楼已经不是箭楼,而是“枪楼”甚至“炮楼”,因为明军有的特制箭楼上安装了虎蹲炮、虎威炮之类的中轻型火炮。
因为战前的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所以明军对倭军很了解:步兵以火枪见长,火炮非常少甚至没有,单兵冷兵器战斗力很强,骑兵不行,水师也不行。
知道倭军没什么火炮,所以明军才出动云梯和箭楼进行攻城。
明军大阵里,马嘶牛吽声此起彼伏,那是一队队壮马健牛在缓缓地拖动着一门门重型火炮正是大将军炮和无敌大将军炮,至于虎蹲炮和虎威炮,士兵们合力抬着搬运或用一头驴、一头骡子拉动就可以了。这些大将军炮和无敌大将军炮都是辽东边军在鸭绿江北岸昼夜赶工铸造出的,这年头的铸炮工艺比后世的简单太多太多了,一支军队如果需要火炮,往往不会从别地调运来,而是就地铸造。
明军东征部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以李家军为代表和主体的辽东边军、以麻贵部为代表的九边驻军、以杨文部为代表的南方驻军,前二者以骑兵为主力,军中骑兵比例相当高,后者以步兵为主力,军中火器配备率相当高。这种攻城战,自然以步兵为中坚,用骑兵攻城是不明智的。在李如松的调遣下,明军骑兵部队包围平壤城三面,不构建野战工事,就等着倭军如果逃出城便对其展开野地冲杀,步兵部队则集中力量于一点,对平壤城一面展开强攻。
平壤城内的倭军如果还是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那该军团在见势不妙时肯定弃城而逃,如今换成了丰臣秀胜的第九军团,那该军团肯定会据城死守——丰臣秀胜选择死守平壤城的原因之一是小西行长“诓骗”了他,让他误以为他的据城死守会等来小西军团还有大友支队对攻城的明军发起进攻——如此,明军的作战大纲就是:以少部分兵力甚至可用高丽军代替明军去跟小西军团“象征性地打几场”然后“送”小西军团离开,以骑兵集群剿杀大友支队,以步兵集群攻破平壤城,配合城外的骑兵部队把丰臣军团堵在平壤城内全部消灭。
平壤城头上,丰臣秀胜和细川忠兴看着越来越近的明高联军,脸上露出了睥睨的神色,因为他们已经看清楚了,明高联军里只有两万左右是明军,另外过半是高丽军,在他们眼里,高丽军的战斗力跟木偶稻草人一样可以忽略不计,真正有威胁的是明军,倭军两个军团一个支队合计三万五千兵力并且还有一座城池在手里,这样看来,倭军打败甚至消灭明军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