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是高丽名城、古城,与汉城、开城合称“高丽三都”,建城历史在三都里是最久的,城高墙厚,城区分为内城、中城、外城、北城四个部分,城墙上共有大小城门十八座,东南两面是大同江,西面是普通江,北面是牡丹峰,这座不足百米的小山是平壤城外围的制高点。
历史上李如松对平壤城的攻城部署是“围三缺一”和“奇正相辅”,因为他当时的第一作战目标是收复平壤城,第二才是在此战中最大限度地杀伤倭军,所以他调动部队对平壤城西南北三面展开虚虚实实的强攻,逼迫城内的小西军团向东弃城而逃,同时在倭军败逃路上设下伏兵进行拦截追杀,最终既收复平壤城又大破倭军,眼下,明军的第一作战目标是全歼丰臣军团和大友支队,第二才是收复平壤城,因此,李如松的攻城部署与历史上的有了很大不同:三面骑兵围城,一面步兵攻城。
参加平壤之战的明高联军比丰臣秀胜和细川忠兴看到的、估算的多得多,明军约五万,高丽军约四万,合计约九万兵力,但过半明军和部分高丽军没有现身,不仅如此,明高联军针对倭军“重视明军,轻视高丽军”的心理还使用了“偷梁换柱”之计,几支明军在衣甲外穿上高丽军的军装假扮成高丽军,还有几支高丽军穿上明军的军装、打着明军的旗号伪装成明军,如此,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混在一起,使得倭军根本分不清对面的明军究竟是明军还是高丽军,也分不清对面的高丽军究竟是明军还是高丽军,交战中,假扮成高丽军的明军可以打倭军一个措手不及,伪装成明军的高丽军可以唬住倭军。
协助明军作战的高丽军正副主将叫李镒和金应瑞。李镒是跟在忠清道忠州兵败自杀的高丽军骑兵部队主将申砬齐名的高丽军大将,他先前也常年在北方边境跟女真人打仗,虽然军事才能一般,但颇有实战经验。高丽都元-帅金命元跟宋应昌一样,都是文官统帅,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所以不会亲自上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高丽军里有很多人是僧兵。僧兵即武僧士兵,华夏、倭国、高丽都有。在此国难当头之际,高丽的僧人们也纷纷投身抗倭斗争,全国约有八千僧人被官府募为僧兵,由年过七旬的西山大师休静统管。这些僧兵一来爱国,二来信仰坚定、不怕死,所以战斗力比普通高丽军人强得多。
根据李如松的部署:
前戚家军干将、参将吴惟忠率领三千南军步兵和五千伪装成明军的高丽兵攻打牡丹峰,另有辽东军都指挥使、副总兵佟养正率领一千辽东铁骑机动策应,由于牡丹峰倭军守将前藤忠一是小西行长的心腹亲信家将,双方已有密约,所以双方不会发生真打,喊喊口号、对空开开枪放放炮就行了,等预定时间一到,前藤忠一就会率部撤离把牡丹峰转交给明军,明军不对其进行拦截追杀,吴惟忠的真正任务是在占领牡丹峰后坚守此地封锁平壤城北面,防备城内丰臣军团从城北突围逃脱,那五千伪装成明军的高丽兵是为了恫吓丰臣军团,令其以为牡丹峰上的八千敌兵都是明军;——注:辽东军将领佟养正和后金军将领佟养真也叫佟养正是两个人,但二人有远亲关系,佟养正是佟养真的从兄。
副将杨文、参将骆尚志率领二人所部万名配备大量火器的步兵对城南的芦门、含毬门展开强攻,总兵麻贵率领其部数千边镇骑兵机动策应;
中协副总兵官、提督佥事杨元率领数千辽东铁骑在城西野外守株待兔;
右协都督、副总兵官张世爵率领数千辽东铁骑在城东野外守株待兔;
副总兵、李如松二弟李如柏和副总兵、李如松五弟李如梅率领一万辽东铁骑前去奔袭剿杀倭军黑田军团大友支队。
平壤城下,随着明高联军浪潮缓缓地越来越近,直至距城二里地时,方阵中鼓声大作,上百面牛皮大鼓齐齐被擂响,鼓声即进攻命令。
“开炮!”杨文部里,刘时俊大声喝道。
杨文部火器配备率相当高,与该部一起作战的骆尚志部也不遑多让,因为骆尚志这个参将是神机营左参将,其部自然也配备了大批火器,并且骆尚志本人不但是良将,也是猛将,他臂力惊人,能举千斤,在军中被称为“骆千斤”,其勇武能与刘綎相媲美。
“轰!轰!轰!…”足足超过二百门大将军炮和无敌大将军炮一起朝着平壤城南面城墙咆哮出响彻原野云霄的雷火风暴。刹那间,炮声惊天动地,半空中尽是蜘蛛网般的烈焰青烟,一波又一波的炮弹犹如飞火流星,以雷霆万钧之势砸了过去,劈头盖脑地倾泻在倭军的头上。
大将军炮和无敌大将军炮是很难炸开坚厚的城墙的,但足以对城头上的倭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