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80节 另一种高丽人

第380节 另一种高丽人

原先历史上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遭到不少批评,很多人认为他骄傲轻敌、急功近利、孤军冒进,以致于让明军吃了这么一个不小的亏,平心而论,这话不完全冤枉他,此战前的李如松确实对倭军产生了轻视之心,在开赴高丽前,他刚在西北平定了哱拜之乱,风头正盛,在开赴高丽后,首战即收复平壤城、大败小西行长,黄州城、海州城、开城等地的倭军纷纷不战而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避免地有点轻敌,这是人之常情。

李如松试图一举突袭收复汉城,也有争抢功劳的心理在里面。平壤之战是一场攻城战,承担主力的是南军步兵,大部分功劳自然在南军头上,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在此战中没有得到太多的杀敌立功机会,那么,从平壤长途奔袭收复汉城便是辽东铁骑大显身手的立功机会了。

如果认为李如松既骄傲轻敌又急功近利,那就太低估这位名将了,他之所以想要速战速决地收复汉城,最大的原因还是明军后勤补给不济。进入高丽的明军所需的粮草物资兵器军械辎重都靠从本土运来,成本太大、耗时太久,使得高丽战场上的明军既战斗力受到很大限制又后劲不足,难以跟倭军慢慢地耗下去,“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如果明军能挟平壤大捷之威一鼓作气地拿下汉城,自然是再好不过的。趁着明军后劲枯竭前取得最大化的战果,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碧蹄馆之战没有获胜正是因为粮草不足,后方大军上不去。

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不再像先前那样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变得谨慎甚至保守起来,他绝不是被倭军打怕了,而是两个原因,一是参加碧蹄馆之战的明军大部分是他李家的家丁,都是他李家用巨资重金打造的、身经百战的精锐老兵,虽然只折损了一二千,但也足以让他痛心疾首,这种家丁精兵,一个的培养成本和战斗力顶得上五个甚至十个普通士卒,一下子折损一二千,是李家的重大损失;

第二个原因还是明军的后勤补给问题。高丽是不能给明军提供物资物力的,倭军疯狂掠夺和破坏,导致高丽的农业和经济近乎破产,高丽史料记载道“四山焚尽,寸草不遗”“倭寇前后所经之地,焚荡之酷、杀掠之惨,非他贼可比”,于是,明军无法就地获得粮草物资,后勤补给无法满足前线需要。另外,当时倭军第二军团加藤清正部还在咸镜道内活动,该股倭军位于明军侧翼,对明军后方的平安道、黄海道等收复区造成很大的威胁。基于以上几点,李如松只能谨慎保守起来。

还十分值得一提的是,李如松本人是亲自参加了碧蹄馆之战的,此战中,他面对六七倍于己方的倭军,没有任何惊慌失措,而是镇定自若、正确指挥、身先士卒,尽显名将本色。

碧蹄馆之战在后世被视为明倭高丽战争的转折点,经过这一仗,明军后劲耗尽,实在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所向无敌的势头受到阻遏,倭军则再次被深深地震慑到了,从此不敢再对明军采取主动的军事行动,并基本上放弃了“打完高丽打明国”这个他们此时已经意识到纯属痴人说梦、完全绝无可能实现的战争计划,只想着保住他们在高丽南方的占领区,接下来,明廷方面认为光靠军事手段打赢倭国的成本实在太高,加上明廷也无意征服和消灭倭国,只要倭国认输服软就行了,倭国方面刻骨铭心地认识到明国是个比他们预想中的强大很多很多倍的可怕对手,己方根本没希望在战场上打败明国,所以双方展开了外交议和谈判。

然而,因为夏华,明军此时的后勤补给仍然十分有力,在战前囤积和运到辽东的粮草物资还有一大半,不算辽西走廊那条“挤牙膏”的陆上运输线,海上有明军船队夜以继日地从本土内地把粮草物资运到高丽,使得明军此时后劲充足,完全还能再打几场大规模的战役。

既如此,夏华和李如松完全能把原先历史上包括碧蹄馆之战在内的整场明倭汉城之战打得更好、更出色、战果更大更辉煌。

夜色如墨,平壤,李昖的临时行宫。

书房里,李昖正在宵衣旰食、精神抖擞地批阅着公文。

“殿下最近真是龙精虎猛,跟二十岁的年轻人似的。”金玉华端着一杯参茶走过来笑道。

李昖有点得意地道:“那是!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过去半年,寡人终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做什么事都没有劲头,如今,天朝已经出兵了,天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平壤、开城、平安道、咸镜道、黄海道都被收复了,汉城和另外五道也快了,如此,寡人还有什么可虑的?”

金玉华附和道:“那是,区区倭寇,怎么会是天朝大军的对手?高丽必然会在殿下手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