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394节 重振声威的小西行长

第394节 重振声威的小西行长

如此,他还很惶恐一件事,那就是第九军团指挥官丰臣秀胜的丧命。丰臣秀胜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丰臣秀吉的外甥和养子,小西行长坑死他的后果要比坑死别人严重得多,丰臣秀吉日后跟他秋后算账的话,他不死也得脱层皮。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小西行长取得“幸州山城大捷”而烟消云散,他在倭军内部一落千丈的地位随之恢复原状甚至还更上一层楼,并且他很有把握,丰臣秀吉日后不会跟他秋后算账。平壤之战后,丰臣秀吉的日子其实很不好受,他的野心、宏图大计、自尊心和自信心都被空前地打击了,他的威望、威信、声望也大打折扣,那些被他拉上战车的各家大名虽然嘴上不敢说什么,但心里都有微词甚至怨言,因为丰臣秀吉给他们画了一个超大的饼,他们却只吃到了芝麻,并且这芝麻都可能要吐出来,还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不是打完高丽打明国,打完明国再打印度的吗?怎么在高丽就打得这么艰难?我们付出那么大的力气,耗费那么多的钱粮兵马,最后就换来死伤一大堆人、一无所获地回老家?我们的老本家底、那么多钱粮兵马都白费了?这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吗?你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让我们都变成穷光蛋?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打呢!征服世界?征服了个寂寞啊!

可想而知,在丰臣秀吉焦躁煎熬、骑虎难下的这个时候,高丽战场上终于又传来捷报,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设立在汉城王宫大殿内的庆功宴上,一片酒池肉林、觥筹交错,倭军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红光满面地道:“诸君,小西君取得的这场大捷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东瀛军绝非不是明军的对手!汉城,我们完全是守得住的!”他看向倭军总大将、第八军团指挥官宇喜多秀家。

说来很古怪,宇喜多秀家是高丽战场上的倭军总大将,但他今年只有十九岁,年轻得出奇。丰臣秀吉把十几万大军交给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毛头小子统领,岂不荒唐?事实并非表面上这么简单。宇喜多秀家是倭国大名宇喜多直家的次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宇喜多基家,但他的父兄都死得早,所以他在八岁时就不得不继承庞大的家业,继而比较早熟,虽然年轻,但管理庞大家业和统军领兵打仗的能力都挺不错,另外,他在七岁时就当了丰臣秀吉的养子,截至此时已经当了十二年,毋庸置疑,丰臣秀吉是非常信任和器重他的,他对丰臣秀吉也是赤胆忠心,属于丰臣秀吉的嫡系心腹。

另一方面,宇喜多秀家当的这个“总大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名义上的,只负责协调,不实际指挥别的军团,倭国毕竟不是中-央-集-权制国家,丰臣秀吉政权只是一个“军阀联盟”,属于各家大名的各军团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倭军真正的“总大将”是丰臣秀吉本人,他就在高丽海峡对岸的名护屋城,宇喜多秀家相当于他在前线战场上的代言人和传声筒。

平壤之战后,北高丽的倭军要么被消灭要么退回南高丽,汉城的倭军高层们在接下来怎么办这件大事上意见不一,有人主张弃城撤退,有人主张据城死守,还有人主张主动出击,总大将宇喜多秀家感到举棋不定,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是坚定主张守城或出击、反对弃城撤退的,小西行长打出的这场“幸州山城大捷”无疑非常有利于他的主张。

听到小早川隆景的话,宇喜多秀家用征询的目光看向小西行长:“小西将军,你跟明军交过手并且刚刚大胜有明军参与的明高联军,对明军的了解要超过我们其他人,我想听一听你的看法。”他这话所言非虚,目前在倭军的这些军团长、副军团长里,跟明军打过的就是小西行长、丰臣秀胜、细川忠兴、大友义统等,其他人都已经是不会说话的死人了,就小西行长活着。

所有人一起看向小西行长,小西行长显得不骄不躁、有理有据地道:“我军和明军可谓各有所长,野地交战,我军确实难敌明军,因为明军骑兵的数量比我军多得多,但打守城战的话,我军还是颇有胜算的。明军的厉害之处主要有二,一是骑兵,二是国崩和大筒,攻打城市时,明军的骑兵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至于明军的国崩和大筒,也绝非无坚不摧,多造土车、多垒沙袋即可,因此,我个人认为,汉城不可放弃,应当坚守,因为我军有希望守住。”

“小西君所言甚是,此番分析真是鞭辟入里!”小早川隆景连连赞同。

宇喜多秀家轻轻点头,他原本摇摆不定的内心开始完全倒向守汉城了。

因为小西行长的表态,汉城的倭军高层们最终一致决定守汉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