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战役结束后,明军一路追杀倭军直至忠清道和庆尚道的边界处便不再继续前进了,在这同时,在这个冬天里,明军第二批东征部队也陆续进入了高丽。
明军首批进入高丽的部队约有六万人,截至此时,不算受伤、生病后完全痊愈康复的,已阵亡和伤残了四千余人,另有近万人在养伤、养病中,第二批进入高丽的明军部队有五万多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南方内地调来的当地驻军,以刘綎部为代表,二是宁夏之役结束后在西北完成休整和补充的边军比如董一奎、董一元部等,统领他们的是前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太仆寺少卿现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化龙。
李化龙也是一位名将名臣,历史上他是明军平定播州之乱的主将,眼下被调到了高丽战场上,其军职相当于仅次于李如松的明军东征部队二号主将,跟李如松一起受宋应昌节制。
第二批进入高丽的明军部队之所以“姗姗来迟”,一是因为前线战事不太吃紧,靠首批部队就能遏制住倭军的攻势了,二是因为他们押运携带了大量的军器辎重、粮草物资。算上这第二批东征部队,明军在高丽境内已有“十万大军”。
这么多“天兵”来到高丽,李昖等高丽君臣又是惊喜、激动、期待又是疑惑又是稍许不安,在他们看来,“天朝大军”靠第一批部队就已经把倭军打得全面败退了,收复庆尚道靠第一批部队也差不多够了,为什么还要派来足有好几万兵力的第二批部队呢?这不是画蛇添足、浪费钱粮吗?虽然有了第二批部队后,这场战争的胜利就更加没有悬念了,但…明朝此举略显得牛刀杀鸡啊,莫非明朝有什么别的目的?
疑惑归疑惑,不安归不安,反正李昖等高丽君臣是万般不敢质疑和反对的,他们只得把疑惑和不安都埋在心里。
十万明军一大半聚集在忠清道和庆尚道的边界处,剩下的分散在汉城、开城、平壤等高丽重要地区和那些军屯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上。
忠清道和庆尚道的边界处西面,明军大兵压境,两道边界处东面,倭军心惊胆战同时强征了数十万高丽老百姓没日没夜争分夺秒地加固城池、修筑城堡、修建工事、构筑防线等外加囤积兵器军械辎重粮草物资,时刻准备迎战大举来袭的明军。高丽海峡上一片车水马龙,来回于倭国本土和高丽庆尚道之间的倭军战船运输船络绎不绝、昼夜不息,源源不断地运来倭军后续部队和各种军用物资。
高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庆尚道既在高丽境内东南部,自然而然,该道的地形基本上是山地、丘陵,少量的、零散的平原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山地丘陵间的沟壑盆地,这种地形跟倭国本土非常相似,正有利于倭军发挥筑城、守城、防御战、山地作战等优势。
经历半年多的战争、战乱和动荡后,原本混乱至极的高丽局势开始慢慢地稳定了下来,忠清道和庆尚道的边界处,明高联军和倭军进行着对峙,一方在积攒着进攻的力量,另一方在积攒着防御的力量;另外七道内,高丽朝廷在明朝、明军的帮助下整顿和恢复着社会秩序,流离失所的高丽民众有的返回故乡,有的前往不受高丽朝廷控制的明军的军屯区、咸镜北道、全罗道,重建家园、修复或新建房舍、掩埋战争死难者、抚平战争带来的伤痛、为军队服务、协助军队、屯垦开荒种田、做工、经商、从军…陆续展开战后的新生活,高丽军队也积极地整军练兵,清查战争期间的叛-国-投-敌者,统计战争战乱损失,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无需多言。经过这场战争,高丽朝廷和官府的办事效率明显提升了一大截,这就像一头懒驴在突然挨了一鞭子后变得勤奋起来一样。
“这场浩劫总算要过去了,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又变得鸡犬相闻了,真好啊!”忠清道南部牙山湾平原边缘处的一座小山丘上,一个年约十八岁的青年看着山下炊烟袅袅逐渐恢复人气的田野乡镇,发出由衷的感叹。
站在这个青年身边的夏华笑了笑:“多难兴邦,高丽太平安逸了二百年,全国上下暮气沉沉、积重难返,经过这场浩劫,我相信高丽肯定能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嗯,我也相信。”青年目光炯炯,他随即想到什么,正视看向夏华,“对了,夏大人,您不是说要带我见一个很重要的人吗?究竟是谁?人在哪里?”
夏华微微一笑:“请跟我来,光海君邸下。”——高丽为表示自己对明朝的恭敬,国王不称“陛下”而称“殿下”,王子等不称“殿下”而称“邸下”。
这个青年不是别人,正是高丽王李昖的二儿子、高丽国二王子和王世子、光海君李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