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初期,高丽军兵败如山倒,李昖逃到鸭绿江边打算渡江去明国当难民,众多大臣极力反对,经商议,李昖采取折中对策——分朝,即把高丽朝廷一分为二,他本人带着一批大臣在鸭绿江边随时准备渡江去明国当难民,同时正式册封李珲为王世子,留在高丽境内“权摄国事”。临危受命后,李珲表现出色,他不畏艰险、风餐露宿,亲自奔走平安道、咸镜道、江原道等地安抚军民、鼓舞人心、收拢官军残部和民间义军抗击倭军等,极大地振奋了军心民心,为这场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的付出也让他赢得了大批军民的爱戴和拥护,积攒下了含金量十足的资历和声望。
李昖是不喜欢李珲的,册封他为王世子只是迫于大形势,加上战争初期明朝态度不明,李昖已经做好高丽亡国的心理准备,在他看来,让李珲当个快要灭亡的国家的王世子没什么大不了,只是一个“空头衔”,但明军出兵后,高丽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亡国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高丽被光复了,李昖可以继续当国王了,然而,李珲对李昖来说也已经“尾大不掉”了。通过这场战争,李珲拥有了很高的支持率、资历、声望,从而对李昖造成了“某种威胁”。身为君王,自然会对权力深深上瘾,容不得别人威胁到自己的权位或分走自己的部分权力,典型例子就是乾隆帝,乾隆帝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最后退位给儿子嘉庆帝,当了三年太上皇后驾崩,但他在当太上皇时仍然牢牢地掌控皇权,让嘉庆帝只是一个虚君,直到他死了,嘉庆帝才真正地君临天下。
李昖跟乾隆帝一样,完全容不得别人威胁到自己的权位或分走自己的部分权力,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因为这场战争,李昖威望大跌,高丽民众对他失望乃至怨愤不已,都认为他治国无能,导致倭国入侵时高丽不堪一击,要不是明朝派军救援,高丽就亡在他的手里了,与之相反的是,李珲则威望大增,以致于高丽官场上和民间甚至出现了“拥立李珲取代李昖”的声音。如此一来,李昖岂能不猜忌、嫌恶李珲?汉城被收复后,李昖立刻剥夺了李珲的“权摄国事”权限,打算将其禁足在汉城,不让他再出去“刷资历”了,要不是宋应昌非常欣赏李珲,多次向李昖要求把李珲派去高丽南部刚被收复、局势还不稳定的地方安抚军民,李珲是不可能来到忠清道的。
跟着夏华,李珲步入附近山林里,只见山林深处有间被废弃的农舍茅屋,几十名夏华亲卫严密地警戒在茅屋四周。
在夏华的示意下,李珲走到茅屋窗户边瞥了一下屋内,顿时,他瞳孔紧缩、心神一惊,因为屋内那个神色落寞惶然的人是他非常熟悉、他以为已经在战争中死了并且他内心里十分盼着对方死了的一个人。
深深地吸口气后,李珲勉强稳住心神,走回十多步外的夏华的身边,低声道:“夏大人,原来…我王兄没死?”
屋内那个人正是李珲的大哥、李昖的长子、高丽国大王子、临海君李珒。
夏华脸上似笑非笑:“是啊,他命挺大的,落入倭军手里居然还平安活了下来,怎么样?光海君,你心里是不是有点失望?”
听到夏华这话,李珲的脸色变得难堪而复杂。
李珒和他的六弟、六王子顺和君李×(左王右土,生僻字)本来在咸镜道沦为了倭军加藤军团的俘虏,接下来一直被加藤清正带在身边,后来,加藤军团移师全罗道攻打李家寨,被刘企部、秦良玉部打得大败,秦良玉在追击加藤清正时误打误撞地救出了李珒和他的六弟,就这样,李珒和他的六弟落入了夏华的手里,但夏华并未把他们俩送还给李昖,而是扣押着。
李×(左王右土,生僻字)没什么利用价值,有利用价值的是李珒,夏华如果把李珒送还给李昖,那李珒的命运就跟原先历史上的一样了,不能让夏华从中谋取到最大化的收益。
“夏大人,请开门见山吧!”李珲明智地选择跟夏华直奔主题。
夏华不紧不慢地道:“光海君啊,李珒虽然劣迹斑斑、名声不佳,你则功绩累累、有口皆碑,但没办法呀,他投胎比你快一步,是长子,你是次子,所以,他是你继承大位的重大威胁之一,他死了,对你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偏偏他没死,还在我的手里,你说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