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军、叛军在武器装备上虽有差距,但还达不到代差地步,官军用刀枪弓箭,起义军、叛军用铁锹锄头粪叉跟官军对战并不会太落下风,就算存在火器,高丽军的火器数量、火器普及率都大不如明军和倭军,有限的火器也大部分装备给了跟倭军对战的一线部队,镇-压围剿起义军、叛军的二线部队没什么火器,所以难以消灭李梦鹤部。
明军是不会帮高丽军剿灭李梦鹤部的,虽然这事对明军来说,难度不大,但明军实在没理由去做这事,做了,只会“跌身份”:倭军打过来,高丽军敌不过,明军出兵相助自是理所当然,藩属国扛不住外敌侵略,宗主国救援藩属国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但藩属国爆发了内乱,这事也要宗主国操心费力?你打不过外敌还算情有可原,你连自家人造反都无力平定,那你是不是太废了?我认你这个小弟有什么用?就是为了给自己背上一个负担?你到底是我小弟还是我儿子?外敌打来,你需要我救你,自家人造反,你需要我帮你,你当我是什么?你家的免费保镖?专门为你擦屁股收拾烂摊子?
不仅如此,高丽这种藩属国如果爆发内乱,明朝身为宗主国,往往会采取中立不干涉态度,因为高丽的江山最后不管是落入哪方势力手里,那方势力都仍然会尊奉明朝为宗主国,这是注定的结果,没有悬念,就比如李梦鹤,他绝不可能既反李昖又反明朝,因为这是自杀,如此,对明朝来说,高丽的江山是李昖坐还是李梦鹤坐,有区别吗?既然并无区别,那明朝又何必下场掺和没事找事做?
从表面上看,这起李梦鹤之乱只是这场明倭高丽战争期间的一件“小插曲”,高丽内部有人造反完全不耽误明军打倭军,就算高丽军被李梦鹤部牵制了部分军力,对明军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李梦鹤在起事后大肆宣称高丽朝堂上、高丽军里很多高层要员是他的同伙和内应,他煞有其事地说出了很多人名,名单里赫然有李舜臣和李尧臣。
这么一来,事情就复杂了。
“傻子都看得出来,这李梦鹤分明是在胡说八道、乱咬攀诬,”夏华接到报告时,同在现场的秦良玉气愤不已,“李昖和高丽朝堂上那么多人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居然还真信啊?”
夏华呵呵一笑:“夫人,李昖和那些高丽大臣就算不是聪明绝顶之辈,也肯定不是笨蛋,聪明人干傻事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秦良玉皱眉道:“什么意思?”
夏华分析道:“夫人,咱们不说别人,就单说李舜臣吧,这位李将军在战争初期高丽军兵败如山倒时挺身而出、浴血奋战、屡战屡胜,可谓高丽的民族英雄,说他勾结反贼、密谋造反,谁信啊?这根本就说不通嘛,完全违反了常理。然而,高丽朝堂上偏偏有人假痴不癫,揣着明白装糊涂,从而借题发挥,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人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查清李舜臣到底有没有勾结反贼、密谋造反,而是想要以此为借口,扳倒他、搞垮他——你李舜臣清清白白、干干净净,让我们还真找不到茬呢,谢天谢地,反贼说你跟他们有一腿,太好了,我们终于找到茬可以搞掉你了。”
秦良玉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李舜臣是高丽的英雄、名将、国家干城,搞掉他不是自毁长城吗?”
夏华冷哼道:“首先,随着我大明军开入高丽,高丽朝廷上下都认为这场战争他们已经赢定了,李舜臣这样的人,在危急时期是他们需要和依靠的,被他们推出去顶在前面挡子弹,在太平时期就是被他们过河拆桥的目标,其次,李舜臣是柳成龙提拔的,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属于柳成龙那一派,柳成龙的政敌们想要打击柳成龙及其所属的派系,自然要对李舜臣下手。这叫什么?这就叫党-争。”
秦良玉虽然明白了,但还是不理解这种现象和行为,她对此厌恶不已:“身为国家高官,本该为君分忧、为民造福,怎么能为了争权夺利而睁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冤枉好人呢?”
夏华耸耸肩:“这就是人性,不是所有人都大公无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