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李如松邀请时,夏华正在算账。
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却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万能的东西,此物虽被称为“万恶之源”,但却能解决人世间的绝大部分问题。夏华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一直千方百计地捞钱敛财,为国家而捞,为华夏亿万苍生而捞。
当夏华还在鸣玉学社读书时,他就着手开辟他的私人财源了,经过这几年的苦心经营,他的几大财源都已完全成型、驶上正轨并且发展势头良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每月每年带给他的利润都犹如滚雪球,最早的肥皂香皂生意如今不但遍布全国,还发展到了东洋南洋,在扣除给合伙人卢泰的那一份后,每年能给夏华带来超过一百五十万两的收入;明华镖局的分红同样与日俱增、水涨船高,如今每年能给夏华带来七八十万两的收入;因为掌控着新安、广州、潮州市舶司,所以夏华在每年上交给万历帝的外贸收入中光是捞到的“辛苦费”就有一百几十万两,不仅如此,他通过这三大对外通商口岸“夹带私货”又每年捞到一二百万两;烟草生意和灯油生意也都越来越红火,目前,前者给他带来的年收入超过百万两,后者给他带来的年收入有小几十万两。
夏华把新安县特别是大明港一带建设成了“寸土寸金的热土”并趁机炒地皮、卖地皮,这一手给他带来的年收入也有近百万两。——那些黄金地段的地皮早晚有卖完的一天,所以这个财源并不长久,但足以让夏华在十年八年内赚个千八百万两。
满打满算,夏华现在的私人收入一年可达到八百万两,比明政府国库收入还多,也比万历帝的私人小金库收入还多。要知道,明政府国库去年的收入也就七百多万两,而万历帝去年的私人收入也就三四百万两。
夏华的钱除了这些财源带来的收入外,还有很多“意外收获”,别的不说,当初广州的那场大风暴,他就狠赚了超过一千万两的钱物财富。
或许有人会感到难以置信:夏华居然能捞到这么多钱?他这钱来得也太快、太多了吧?事实就是如此,别忘了,此时全世界足有三分之一的白银在不断流入华夏,华夏境内的财富是非常惊人的,只不过绝大部分进入了既得利益集团的腰包,没有进入国库和广大老百姓的口袋。不妨拿个人作为参照物:明朝中期著名大太监刘瑾。这家伙疯狂捞了250多万两黄金、5000多万两白银外加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光是金银就有7000多万两白银,总资产不少于1亿两白银。刘瑾掌权多久?他是正德元年开始掌权的,正德五年被凌迟处死,掌权了短短五年,五年,他就捞了一亿两银子,平均一年捞了两千万两,跟他相比,夏华已经很客气了。
朝廷和老百姓没钱不代表华夏没钱。华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产丰饶,怎么可能会没钱呢?华夏境内的财富可谓金山银海。
夏华还有一个大财源正在成型中,正是“神药”金鸡纳霜。万历十八年,夏华派心腹部下前往南洋婆罗洲,创建了全世界第一片也是唯一的一片金鸡纳树种植园。这些金鸡纳树都是摇钱树,但需要等五六年,五六年后的新树才能采集树皮或根皮做成金鸡纳霜出售赚钱,不能揠苗助长。掐指一算,再过一二年,夏华就能通过向海内外卖金鸡纳霜赚大钱了,这个财源的年收入肯定也是百万两级的。按照这个趋势,夏华年收入突破一千万两大关是必然的。
有钱好办事,夏华能干成那么多大事、搞那么多大项目大工程,靠的除了他的“超越历史的智慧”外,更多的就是他的“多得花不完的银子”。有那么多的银子,干什么事不成?
放下手里的厚厚账本,夏华跟着过来传话的李建业一起到了李如松的私人住处。
“公玉,”李如松笑呵呵,“倭军那边发生了一件极其有利于我们的大好事。”
“哦?”夏华十分惊奇,“督帅此话怎讲?什么大好事?”
李如松示意现场一个白白胖胖、年约六旬的男子:“你来给公玉讲讲吧!”
夏华认得此人,此人名叫沈秉懿,是锦衣卫的一名高层。明倭大战,锦衣卫既是明廷官方情报机构,怎么可能不参加这场战争的隐蔽战线?战争爆发前,因为夏华的提醒,所以万历帝“先知先觉”地密令锦衣卫派遣了大批人手前往高丽甚至潜入倭国本土以刺探、搜集情报,因此,在高丽、倭国本土,大明国的特工、间谍除了夏华的阴阳院的,还有锦衣卫的,不过,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客观上讲,锦衣卫在这场战争中出力颇多,刺探、搜集到了很多倭方的情报,为明军在正面战场上获得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沈秉懿就是高丽境内锦衣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