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464节 申首辅下台了

第464节 申首辅下台了

华夏神州这块土地,既山河壮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又天灾不断,有时候,夏华心里都很羡慕倭人,把华倭两国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倭国虽然也自然灾害频繁,但基本上是火山、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台风等,很少发生大面积的洪灾和旱灾,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说旱灾,一个地方干不干旱,主要看地上的河多不多、空气里的水汽多不多,沿海地区肯定很少发生旱灾,因为浩瀚无垠的海洋会送来巨量的水汽,倭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面积不大,并且国土“细细长长”,可以说,倭国全国都是沿海地区,全国都沐浴着来自海洋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如此一来,倭国怎么会发生旱灾?至于洪灾,也是一样,倭国全国任何一个地方要么在海边要么离海不远,洪水爆发后冲流不了多久就流入大海了,加上倭国国土“细细长长”,所以不可能发生一场洪灾淹没倭国很多地区或把倭国“从头淹到尾”。

反观华夏大陆,就没这么幸运了,华夏大陆实在太大,导致广袤的西部地区离海很远,缺乏来自海洋的水汽,旱灾就容易发生,洪灾亦然,华夏大陆太大,如果中部爆发洪灾的话,因为离海远所以不会流入大海,洪水可以淹没几个省。

倭国的火山、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都是局部性的,就说火山,再怎么爆发也不可能波及全国,但洪灾、旱灾可以是全面性的。像华夏的波及几个省的洪灾、旱灾在倭国是难以想象的——毕竟倭国就只有华夏几个省那么大——倭国基本上没有洪灾、旱灾,自然而然,倭国的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比华夏小得多,所以,倭人很少发愁吃饭问题。古往今来,谁听说过倭国爆发大规模的饥荒饿死无数人?

一场黄河决口,华夏又不知道有多少万老百姓要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了。

好在,因为夏华的努力,明政府现在比历史上同期有钱得多,加上夏华会在幕后参加救灾,相信这场持续两年的洪灾、饥荒对华夏苍生的荼毒会比历史上同期减轻很多。

“因为这场洪灾,申首辅都下台了,真是世事难料。”杨江感慨道。

夏华笑了笑,没说话。

众所周知,万历帝和朝堂上那帮大臣最大的矛盾就是“国本之争”,他想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为太子,但大臣们大部分支持立皇长子为太子,为此,双方扯了十几年的皮,闹得是举国上下鸡犬不宁。不过,这件大事也受到了夏华的“蝴蝶效应”影响,以前,万历帝急着把他的三儿子扶上太子大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命不久矣,必须抓紧时间在驾崩前给三儿子铺好通往龙椅的路,所以他很急,不想拖,如今,因为夏华“泄露天机”,万历帝知道自己阳寿很长,所以,他不急了,采取拖延战术,当群臣进谏他册立皇长子时,他打太极和稀泥,不答应,也不拒绝,又故意说些含糊不清的话让群臣“看到希望”,同时不急着册封皇三子,甚至,他还一反常态,多次“温情款款”地探望常年被他冷落的皇长子和王恭妃,隔三差五派人送去钱财赏赐、金玉首饰、绫罗绸缎等物,国内外进贡的好东西也被他特地送给王恭妃、皇长子一份,这让群臣“心头暗喜”,都认为万历帝终于想通了:你看,皇上现在对王恭妃、皇长子多好啊,这说明啥?说明皇上对皇长子的歧视偏见正在转变,皇上早晚会册立皇长子。

实际上,万历帝心里的想法是:想让老子改变主意?我呸!老子命长,跟你们慢慢耗,等耗死你们这帮老家伙并且朝堂上都是朕一手提拔起来、对朕惟命是从的新贵高官时,朕再图穷匕见地宣布册立皇三子为太子,你们到时候在棺材里抗议吧!

因为夏华,朝廷里的君臣关系比历史上同期的和-谐得多,虽然双方是各怀鬼胎。

也因如此,申首辅的宰相位置坐得稳稳当当,但终究还是翻船了。

这场中原洪灾爆发后,申首辅还是十分尽忠职守的,他一方面积极领导朝廷组织人手抗洪救灾,一方面请求万历帝从他的私人小金库里掏些银子出来用于赈济灾民,毕竟万历帝这几年通过夏华出的那几个金点子捞了大笔的银子、他的私人小金库比国库还有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为打动万历帝,申首辅特地让人把灾区惨状画成一幅《灾民图》呈献给万历帝。

事情就坏在这幅《灾民图》上,万历帝看到时,郑贵妃也看到了。听闻中原发生洪灾还有饥荒,郑贵妃自愿捐献五千两用于救济灾民。必须承认,这是好事,郑贵妃此举不管是真心爱民还是沽名钓誉,好歹出银子了不是?万历帝对此十分欣慰,然后以此为契机,号召王皇后等后宫妃嫔以郑贵妃为榜样,有余钱的给灾区捐款。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