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等人响应了万历帝的号召,累计捐献了一万多两,其中,郑贵妃捐的占了近一半,第二名是王恭妃,捐了两千两和很多金玉首饰,跟她们俩相比,王皇后很“穷”,只捐了几百两,没办法,郑贵妃最受宠,平时得到万历帝赏赐最多,王恭妃本来最穷,但万历帝为演戏而频频赏赐她,让她手头也很宽裕。
然而,根据祖制和惯例,后宫捐款之事历来是由太后或皇后主持的,但这场捐款俨然是由郑贵妃主持的,万历帝也在圣旨里重点提名表扬了郑贵妃,洋洋洒洒用了一堆华丽辞藻形容郑贵妃多么多么贤德,稍微提了一下王皇后,压根没提捐款数字仅次于郑贵妃的王恭妃,如此,这就耐人寻味了。
群臣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了万历帝的意图:给郑贵妃造势,让郑贵妃获得朝野上下乃至民间的好感口碑,博取美名,继而为皇三子铺路。这么一来,群臣不得不紧张:郑贵妃是人美心善,王皇后、王恭妃难道不人美心善?她们捐的银子虽然没有郑贵妃多,但不代表她们不善良呀,她们只是没郑贵妃有钱而已,皇上既要表扬,那就应该按照王皇后、郑贵妃、王恭妃的顺序来挨个点名表扬,为什么偏要重点表扬郑贵妃一人?皇上不是转性了么?不是倾向于王恭妃和皇长子了么?怎么又在给郑贵妃和皇三子大做广告?难道他要反悔?这可万万不行。
万历帝的妃嫔们为灾区捐款,群臣肯定要上表赞美的,这就存在一个很敏-感的细节了:在写的奏表里,对王皇后、郑贵妃、王恭妃等妃嫔,是严格地按照她们的地位高低进行排名?还是附和万历帝,把郑贵妃摆在第一个?如果是前者,就说明写奏表的这个人在国本大事上是支持皇长子的,如果是后者,就说明写奏表的这个人在国本大事上是支持皇三子的,立场跟万历帝站在一起。
这是一个三岔口。群臣一起看向一个人,谁?当然是百官之首申首辅,所有人都等他第一个表态。申首辅身为官场上的人精老狐狸,对这其中的门门道道自然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他要是在奏表里把王皇后写在第一个,群臣肯定一起对他竖大拇指,干得漂亮,不愧是我们文官集团的首脑,但万历帝肯定在心里恼恨他,反之,他要是在奏表里把郑贵妃写在第一个,万历帝肯定心头欣慰,嗯,内阁首辅跟我是一条心的,但群臣肯定要把申首辅骂得狗血淋头。
被架在火炉上的申首辅绞尽脑汁了一晚上,不知道扯掉了多少根头发、捻断了多少根胡子,最后犹如便秘般艰难地挤出一份四平八稳的奏表,在文中,他把王皇后放在了第一个。
次日早朝,群臣看到申首辅的这份奏表,个个欢欣鼓舞,对申首辅赞不绝口。
但群臣没想到,申首辅这老家伙却在背地里给万历帝另上了一道密奏,在这道密奏里,申首辅说道:皇上啊,我的那份奏表只是按照祖制规格写的,仅此而已,并不代表别的意思,虽然我把王皇后放在了第一个,但我心里最尊敬和钦佩的还是郑贵妃,郑贵妃真是大慈大悲菩萨下凡,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等等,您是皇帝,在某些大事上完全可以乾纲独断,不用理会那些臣子,他们只是给您打工的,岂有老板听员工话的道理?云云。
就这样,申首辅既让群臣很满意,也让万历帝很满意。
密奏属于机密公文,按理,除了写的人和皇帝,别人是看不到的,皇帝看完后会封存,偏偏万历帝一时不慎,把申首辅的这道密奏放在了批好的公文里转交给了内阁,于是,事情大发了,这就好像后世某位仁兄电脑坏了拿去给别人修却忘了电脑里有一大堆私-密视频和照片。——其实,夏华暗暗怀疑万历帝是故意这么做的,从而间接地敲打群臣:你们看好了,你们的首脑其实是支持我的,你们的力量没有那么强大,你们中的很多人是嘴上反对我心里支持我,你们要有自知之明,别再跟我对着干了。
申首辅的这道密奏东窗事发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群臣如梦初醒、群情激奋,破口大骂申首辅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老滑头、阴阳人。申首辅一夜之间声名狼藉,被骂得狗血淋头,万历帝急忙出手救助申首辅,但于事无补,申首辅的威望和名声已一落千丈,还如何统领内阁继续当内阁首辅?再者,他也要脸,如何在人人鄙视眼神里继续当内阁首辅?最终,申首辅递交辞呈,在万历帝的惋惜和群臣的口水中灰溜溜地告老还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