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466节 兵发济州岛(1)

第466节 兵发济州岛(1)

宝岛虽然面积不算太大并且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但农业潜力是比较可观的,岛上约五分之一地区是可耕地,四片主要平原合计面积超过6600平方公里,若全部开垦,可得良田千万亩,不容小觑,加上当地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所以很适合农作物生长,特别是稻米、樟脑、甘蔗和各种温热带水果。

只种粮食作物的话,宝岛人顶多过上小康-生活,难以发家致富,所以要广种经济作物,代表正是甘蔗。甘蔗可制糖,糖,也是这年头华夏出口的大宗产品之一,能赚取巨额的利润,郑成功当年退守宝岛时的经济支柱之一就是制糖出口糖。根据史料记载,明末和清朝前中期,亚洲产糖区主要在华夏、孟加拉、暹罗和印尼部分地区,其中,华夏的糖占据最主要的地位,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在东亚基本上是一家垄断,单说倭国,从明朝后期到鸦片战争前这二百余年里,每年都有大量的华夏糖销往倭国,倭国的糖高度依赖从华夏进口,单在西元1**4年即明朝灭亡这一年,从华夏运到倭国长崎的糖就包括黑砂糖近85万斤、白砂糖近49万斤、冰糖近8万斤,数量不可不谓之庞大。华夏的糖让华夏从倭国等国赚到了滚滚的利润。

宝岛既很适合种甘蔗,完全能成为华夏的又一大产糖地。须知,宝岛的大陆移民此时不过几千人,即便到清初明郑时期,宝岛的大陆移民也不过二十万人——人这么少,郑成功反清复明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宝岛此时最缺的就是人。

除了农业、制糖业,宝岛还可以发展商贸业,因为宝岛的地理位置跟新安县一样优良,华夏进行对外海上贸易大可以宝岛为中转站,这也能刺激宝岛的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

说一千道一万,宝岛的发展基础是很好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这就看主持开发宝岛的人有没有这个头脑和眼光…以及雄厚的资本,夏华两者戒备,虽然万历帝这个大老板不想掏太多的钱,但夏华也不一定在资金上出大头,民间资本亦大有可为,比如先前的潮汕商团,借着朝廷解除禁海和跟新安市舶司展开合作可是赚了很多银子。开发宝岛,看起来投资巨大、为国家打白工,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夏华算了一下,救助中原灾区灾民并借助这场大灾移民开发海南和宝岛,朝廷会投入一二百万两,基本上是用于救灾的,不会用于移民开发二岛,万历帝本人会投入二三百万两,其中二百万两是用于移民开发二岛的,至于夏华…他估计要扔进去六七百万两,当然,不是一下子就扔进去的,会在二三年里陆续扔进去。

夏华赚钱如百川入海,花钱如开闸泄洪,他每年捞那么多银子都去哪里了?答案就在这里:用在这些国家级的大工程、大项目上了。既是国家级的大工程、大项目,花的钱都是百万两级的。有的行业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夏华赚钱花钱是“辛辛苦苦捞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领导做事是不需要亲力亲为的,否则会像诸葛亮那样活活累死,在救助中原灾区灾民并借助这场大灾移民开发海南和宝岛这几件大事上,夏华只需给卢泰、汤显祖、马鸣毂等人下达命令、交给他们完整的大纲计划书、交代好各方面的细节外加拨款就行,他们会尽全力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不需要夏华过度过问和操心。领导嘛,一方面要知人善用,另一方面要相信手下的人、尽量放权给部下、让部下有发挥自己才干的空间。

尽管只是遥控指挥,夏华还是专门为这几件大事忙碌了差不多一个月。

五月底,夏华离开汉城,从仁川坐船,去了济州岛。

刚到济州岛附近海域,夏华就感到一阵阵欣喜振奋,因为海面上战船如梭、旌旗如云,凛凛的海风中,浪涛声和明军水师官兵们的操练呐喊口号一起响彻海空,足有约三百五十艘中大型的军用船只在此集结汇聚,进退航泊,井然有序,大部分是运输船,战船的主力正是二十艘威风凛凛的蜈蚣战船,另有数十艘安装了各种水战武器的大型运输船也能作战。船队里的运输船有的是征调来的民间商船,有的是本土各造船厂赶工建造的。

“我华夏海军总算要复兴了!”夏华感到心驰神往。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奥斯曼、波斯等国的船正在满世界航行着,做生意、掠夺殖民地把殖民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本土、探索这个世界的未知领域、爆发海战争夺海上霸权…华夏的船岂能落后?

华夏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虽有很多独到之处、先进之处,但在整体上不能说是世界领先,相比于欧洲人、西亚人还是有差距的,因为华夏自古以来是个陆地大国,对海洋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