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466节 兵发济州岛(1)

第466节 兵发济州岛(1)

趣不高,缺乏远洋航行的需求,就连郑和船队也是近岸船队,不信的话,可以看看郑和船队的航线,基本上是贴着海岸线的,没有深入远洋,欧洲人、西亚人因为有这个需求,所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展得很迅猛、很高。

跟欧洲的、西亚的船相比,华夏的船比较显著的一大优势就是坚固耐用,秘诀是桐油。华夏漆器发达,离不开华夏的天然特产——桐油,桐油是用油桐树的果实榨取加工提炼出的,油桐树则是华夏独有的一种树,所以,全世界的油桐树几乎都在华夏,也使得桐油几乎只有华夏出产,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桐油可不只是用于做漆器,在造船上更是大有用途。早在唐朝时,华夏人就开始提炼和使用桐油了,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南京设立官办的“桐园”大量种植油桐树,这跟他强力推广种植棉花一样,都给华夏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为朱元璋,华夏的油桐树种植面积急剧增加,桐油产量节节攀高,桐油的应用也被华夏人摸索得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造船业上,桐油和石灰按照一定比例搅拌混合后粘度极佳,刷在船体上不但能长久防腐,还能提升船体强度,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华夏船的质量。

当第一个从西方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首次见识到船身上涂着桐油乘风破浪的华夏船的雄姿时,大为惊叹和艳羡,在葡萄牙人带动下,西方人开始争先恐后地从华夏大量进口桐油,以致于桐油跟丝绸、瓷器、茶叶等华夏特产一样,都是华夏外贸的拳头产品,赚到了外国人大量的钱财。

“公玉!”“公玉!”“夏大人!”“夏大人!”

隔着老远,夏华就看到一艘正向他座船驶来的蜈蚣战船上有好几个人兴高采烈地一边大声呼喊他一边向他招手,基本上都是熟人,为首三员战将正是陈璘、邓子龙、杨文,还有欧阳四海,另有一名年近六旬、气度不凡的从二品高官。

“陈大人、邓大人、杨将军!”两船缓缓地靠在一起后,夏华登上对面的船,笑呵呵地跟众人逐一行礼打招呼,又特地向那位从二品官员行礼,“许大人,您怎么从福建来这里了?”

这位许大人抚须爽朗一笑:“灭倭大计即将拉开序幕,本官岂能不亲自过来亲眼看看?”

夏华也爽朗一笑:“是的,许大人您很快就能看到我华夏是如何铲除倭奴这帮野心狼和白眼狼的了!”

这位许大人名叫许孚远,是现任福建巡抚。话说福建前任巡抚金学曾是一位于国于民有大功的名臣,历史上的他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把番薯从海外引入华夏,极大地提升了华夏本土的粮食产量,活人无数,二是策划灭倭大计,可以说,他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想要灭亡倭国的人,跟金巡抚相比,许巡抚毫不逊色,他对金巡抚的灭倭构思极力赞同,他同样认为倭寇之患的根本祸源不在海上,也不在高丽半岛,而在倭国本土,大明王师应釜底抽薪、直捣黄龙,征服倭国本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倭寇之患。金巡抚卸任后,其继任者许巡抚很好地延续了金巡抚在任期间制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他在福建积极地打造战船、操练水师、招募勇士向倭国本土派去间谍搜集倭国的情报等等。

海军即便在海上活动,也不能没有后方基地,否则就是无本之木,陈璘、邓子龙麾下水师目前以济州岛为基地,但他们的后方基地在国内,正是广东和福建,船队里大部分船只是粤闽二省提供的,许巡抚是出了大力的。

夏华没去过福建,更没在福建当过官,但他跟福建颇有渊源,关系很深。当初的广东粮荒曾波及福建,金巡抚在束手无策之下前去新安县向夏华求助,夏华慷慨解囊,对比江南豪强们的囤积居奇、坐地起价,夏华和潮汕商团在救济福建民众这事上可谓不遗余力,从而赢得了福建官民极大好感,加上粤闽二省自古一家亲,就像苏浙二省的关系,所以许巡抚等大部分福建高层和广大福建民众都很亲近夏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