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467节 兵发济州岛(2)

第467节 兵发济州岛(2)

夏华对福建的提携不只是在粮荒期间接济福建民众,他从海外引入了番薯,福建正是华夏首先全面推广种植番薯的地方,此举的意义是无需多言的,另外,他还一手促使福建的福州、漳州、泉州港口都渐渐地被明政府“收为国有”,对外商贸不再被当地豪强势力把持,此举也惠及广大福建民众,更让许巡抚等福建官员感激不已。

许巡抚是一位非常高瞻远瞩的官员,他极力主张解除海禁、开海通商,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禁海的种种弊端和开海的种种好处,二十六年前,隆庆帝登基,许巡抚当时是福建的一名地方官员,他多次上书向隆庆帝进言开海、陈述利弊,为“隆庆开关”做出了很大贡献,漳州月港因此而成为华夏的对外通商口岸,所以,在这件大事上,他和夏华的立场是相同的,只是,他没有夏华的“外挂”,斗不过福建本地的豪强势力——那些豪强大族和他们在朝堂上的利益代言人是主张禁海的,这样一来,朝廷官方不跟外国人做生意,他们才能通过走私赚大钱——夏华先后创建新安和潮州市舶司、重建广州市舶司,促使福建豪强势力被迫让步,福建的福州、漳州、泉州市舶司得以重开,对此,许巡抚如何不对夏华感激在心?

不仅如此,许巡抚在对倭战略上跟夏华也是立场相同的,他在上呈给万历帝的奏折《请计倭酋疏》里很深刻地分析道:“…彼国诸酋,欲为秀吉之为而思攘夺之者甚众。阴谋伐国,构怨亦深。我朝对倭之策可为用间、备御、征剿,发内帑百万,分助诸省打造战舰二千余只,选练精兵二十万人,乘其空虚,出其不意,会师上游,直捣倭国。…”

明倭高丽战争爆发后,明朝很多有志之士都提出了“反攻倭国本土”的构思,不只是许巡抚,还有金巡抚、御史徐兆奎、太仆寺少卿张文熙等,但许巡抚的策略和计划最为详细、最有可行性,因为他不但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敌我实力对比、具体出兵方略等,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倭国内部不稳人心不齐、丰臣秀吉政权会随着高丽战争失败而陷入危机、倭国很多大名心里怨恨丰臣秀吉等敌方虚实,他认为,明国想要消灭倭国,必须做好两件事:

第一,远征倭国本土的明军要以福建、广东、浙江三省兵马为主力,一来,此三地的很多军士以前打过抗倭战争,对倭军比较熟悉,二来,明国东北、西北、西南驻军难以调动,能用的就是东南驻军;

第二,要多往倭国派遣间谍以知己知彼,要联合倭国那些反对丰臣秀吉的大名,充分利用倭国的内部矛盾,里应外合地摧毁丰臣秀吉政权、征服倭国。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许巡抚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

历史上,对许巡抚等人的“征讨倭国本土”策略,万历帝是不反对的,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只是,朝中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反对和质疑,比如南京刑科给事中徐恒,他在上奏给万历帝的《征倭当急捣巢非计乞详审以收胜算疏》中认为许巡抚等人的策略很好,但恐难以化为现实,最重要的是,讨伐、征服倭国本土注定是一场规模很大的战争,明国能否打得起实在是个大大的问号,毕竟明国财力太紧张,内部又不稳,西南杨应龙蠢蠢欲动,比起攘外,安内更加紧迫。

最终,万历帝放弃了征讨倭国本土的战争计划。

但如今,这一切都不同了。万历帝征讨倭国本土之心是非常强烈和坚定的,因为征讨倭国能让他获得三大好处,一是从倭国掠夺到大量财富,这一点注定明国反攻倭国本土不是亏本买卖,有了充足的资金,他才能对明国进行“脱胎换骨的大改革”,二是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华夏的倭寇大患,东洋得以永安,三是可让他威信、声望大增,奠定他“一代明君雄主”的基础,以后对朝臣们说话时底气十足,朝臣们对他的约束力将会大大降低。

至于束缚明军反攻倭国本土的两大客观因素,也不成问题了,财力,明政府和万历帝比历史上同期有钱得多,光是一个解除海禁、对外通商就让明政府和万历帝赚得盆满钵满了,况且万历帝还有办镖局、卖彩票、卖灯油等财源,夏华搞垮广东当地豪强势力、重创苏浙闽豪强势力又帮万历帝捞到了大笔外快;内乱,明国此时最大的内患就是杨应龙,但杨应龙在上次娄山关战役后被打得服服帖帖,压根没有造反的心了,就算贼心不死,也没有那个实力。

对万历帝来说,倭国本土他打定了,耶稣也保不住丰臣秀吉。

所以,许巡抚等人的“征讨倭国本土”策略深得万历帝的心,万历帝对他们大开绿灯,而在万历帝和许巡抚等人之间担任“协调人”的自然是夏华。

征讨倭国本土的第一步是把倭国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