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 第521节 论功行赏(3)

第521节 论功行赏(3)

敲定夏华封爵和封什么爵后,万历帝跟朝堂上的“那帮老家伙”又为给夏华升什么官而再度吵成了乌眼鸡。

去高丽前,夏华是正五品的兵备佥事,立了那么大的功,不升肯定不行,但升成几品?这就很有意味了。只升一级?显然对不起他的功劳。连升四级,一步直达正三品?这是很多地方官的仕途顶峰,顺天府尹即首都燕京市-长、应天府尹即陪都南京市-长、按察使即提刑按察使司一号领导…都是正三品,还有,很多京师的实权高官也都是正三品,比如六部左右侍郎、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表面上看,夏华升为正三品很合适,实权大、地位高,但是,众所周知,越是往上,升官难度越大,从九品升到八品是小菜一碟,从二品升到一品就难如登天了。夏华如果从正五品一下子升为正三品,就相当于从副省级——其实正四品的兵备副使才算得上副省级,按察司佥事还差点意思——直接升到正部级甚至副国级,这跨度别说坐直升飞机了,坐火箭都没这么快的,显然不可能。

正三品是肯定没希望的,退而求次,从三品如何?这个品级的官职主要有光禄、太仆、苑马寺卿、左右参政、都转运使、卫指挥同知、宣慰使…夏华宁可去当知县也不想当,因为这些官基本上是朝廷安置“老同-志”的养老单位,肥缺单位也不是没有,都转运使,只是,这个官职跟军务扯不上关系,因为明朝中后期有关粮饷、屯田的事基本上被各道的兵备副使、兵备佥事管去了,夏华志在文武**,当这个官没啥用。

至于左右参政,也是鸡肋。随着明朝巡抚制度的日渐成熟完善,各布政司的权力职能严重萎缩,布政司纯粹是清水衙门,还要被巡抚管控,谁想去?除此还有另一条路,分守道,问题是它跟分巡道一样偏向于民务,兵备道才是。

正三品和从三品都没有适合夏华的官,只能看正四品了。从四品不行,夏华从正五品升为从四品,就升一级,太少。正四品的官主要有左右佥都御史,太仆、太常、苑马寺少卿、左右通政、少詹事、京府丞、鸿胪寺卿、知府、按察使司副使、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等等。

安排正四品的官也是大有说法的。明朝的巡抚虽在地方上当官,但在理论上属于京官,他们“代皇帝出京巡抚各地”,一般都会带都察院都御史衔,有监察司法之权,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可以担任巡抚。

巡抚,这个官有多著名是不用多说的,在明朝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尤其在嘉靖朝以后,几乎所有的巡抚都会加有提督、赞理或参赞军务等头衔,地位高于总兵,受总督节制,但又并非从属关系,巡抚有直属的标兵,“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重者加总督”,这一点十分重要,意思是巡抚可以直辖一支一定规模的亲卫部队,还能在战时节制总兵,反观兵备副使,撑死了也只能管一地的分守参将,上面的副将、总兵不一定搭理。

巡抚,便是夏华的新官职。

那么,是哪一地的巡抚呢?夏华眼下主要负责的大事就是明倭战争大局,本土的两京十三省也轮不到他,所以,万历帝只能新设一地的巡抚。这也是有先例的,明朝巡抚的辖区跟明朝各布政使司的辖区并不完全一致,除了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广东、浙江、福建、河南等地,是名副其实的一省之长,还有一些特殊地区的常设巡抚,比如南赣巡抚、松潘巡抚等,辖区多位于多民族或数省交界地带,因为“当地局势复杂事多”所以手握兵权,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前的官职就是南赣巡抚,这很正常,手里如果没兵权,怎么平乱立功?

既是新设,又为明倭战争大局服务,因此,万历帝便新设了“东洋巡抚”这个新官职,全称“巡抚东洋等处地方赞理军务”,东洋即倭国、高丽、琉球的统称,东瀛就单独指倭国,明倭大战,倭国是敌国,高丽必然会被卷入,琉球也有可能会,“东洋巡抚”就这么产生了。

东洋巡抚跟辽东、宣府等地巡抚类似,都是边疆战区的设置,夏华既当上这东洋巡抚,麾下肯定要有几个总兵,这给他的嫡系部下比如杨文安排上是板上钉钉、方便至极的,无需再加提督衔,以免被喷,反正加衔这事很灵活。

万历帝在给夏华授予都察院职务时,鉴于夏华实在太年轻,只能暂且当个右佥都御史,接下来攻打倭国本土之战,夏华再立大功就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嘴了。先前,夏华以辽东兵备佥事职务去高丽其实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成为很多人的“喷点”,此时见万历帝只授予夏华右佥都御史,心里多少平衡一点,毕竟这是巡抚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