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隋末唐初的那个年代,尤其是唐初时期可以说是呈现出了人才井喷的趋势,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李世民自己选定的,或多或少会有他自己的一些私心,而除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外,上面提到的苏定方也是一员悍将。苏定方,名烈,字定方,冀州武邑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他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字被人们所熟知。
隋炀帝大业末年,苏定方的父亲苏邕(yong)率领几千名乡里临时组建起来的民兵,为附近的各个州郡讨伐贼寇平叛,苏定方自幼作战骁勇、力大无比、胆气超群,十五岁时,他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到处征战,多次率军冲锋陷阵。父亲苏邕死后,信都郡(冀州)郡守让苏定方接替自己的父亲统领军队,苏定方在郡南大破清河叛军首领张金称,并成功将他斩杀,接着又在郡西打败了邯郸叛军首领杨公卿,还将战败的逃兵一路追击二十多里,俘获敌兵无数,从此,附近叛军们便不敢靠近苏定方所在的州县边境,乡里的平安都要倚靠苏定方来保护。
在隋末期间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中,苏定方一开始投奔到了河北义军领袖窦建德的帐下,窦建德的大将高雅贤颇为喜爱苏定方,将他收为了养子,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败亡后,苏定方又追随义父高雅贤投奔窦建德的旧将刘黑闼,攻城略地,多次立下战功,第二年,高雅贤在洺水之战中阵亡,紧接着,武德六年(623年),刘黑闼兵败被杀,失去了倚靠的苏定方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归隐,不再为唐朝效力。
由于苏定方已经名声在外,唐朝建立后,唐太宗贞观初年,苏定方被重新启用,让他担任匡道府折冲,贞观四年(630年),苏定方随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前往碛(qi)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对阵突厥,这也是苏定方的成名战。二月初八夜里,李靖派苏定方率领二百名手持弓弩的骑兵为先锋,趁着雾色秘密行进,在离突厥驻地大约还有一里远时,漫天的大雾突然散去,还在行进中的苏定方远远的突然望见了突厥首领的牙帐,兴奋的苏定方纵马突袭,杀死了几十名突厥士兵,冲垮了颉利可汗的牙帐,慌乱中,颉利可汗和隋朝的义成公主仅带着数十骑随从急忙逃跑,其余突厥士兵就地投降,紧接着,李靖大军赶到后,东突厥溃不成军,唐军趁乱发起攻击,斩首敌军数万人,俘获突厥人口、牛羊无数。
颉利可汗率领一万多残兵想要穿过大漠,被提前屯在道口的通汉道行军大总管李勣堵截,不久,东突厥各酋长均率众来降,李勣俘获五万多人回归,唐军大获全胜,彻底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败走后,投奔位于灵州西北的苏尼失,又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众俘获,东突厥宣告灭亡,属地尽归唐朝所有。战后,苏定方因为战功突出,被授为左武候中郎将,后改任左卫中郎将,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他的职位一直没有能够升迁。
永徽六年(655年)春,高句丽联合百济、靺鞨进攻新罗,攻占北境三十余座城池,新罗急忙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李治命令苏定方和营州都督程名振率军一万讨伐高句丽,苏定方等人渡过辽水,高丽见唐军兵少,于是主动迎战,苏定方等人率军发起奋力进攻,杀敌一千多人,大败高丽军,焚毁了外城和一些村落后班师回朝,战后,苏定方拜授为右屯卫将军,封临清县公。
永徽六年(655年)五月,苏定方随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征讨西突厥,被任命为前军总管,在初战告捷后,大军到达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上游裕勒都斯河谷),西突厥两万骑兵前来抵御,两军随即展开恶战,总管苏海政与敌军激战数场,未能决出胜负,西突厥的分支鼠尼施等又率领两万多骑兵前来增援,对唐军来说,形势相当危急,苏定方所带领的军队正准备下马休整,离程知节的军队约十里远,隔着一座小山岭,突然看到远处尘土扬起,苏定方当即率领五百名精壮骑兵,翻越山岭飞驰而过,直捣敌人军营,西突厥大败,唐军连续乘胜追击溃军二十多里,斩杀敌军一千五百多人。获胜后,副大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劳,在主帅程知节处进谗言,又假称另有诏命,说程知节恃勇轻敌,让自己替程知节指挥部队,程知节听信了他的话,王文度随即集结大军,下令不许深入西突厥腹地,这样一来,大好的战机就被贻误了。
眼看着唐军每日披甲结阵,战马大多被累死,士兵们也疲态尽显,没有战斗的意志,苏定方心急如焚,他对程知节说:“将军,天子下诏征讨敌人,如今我们却只是防守,现在马饿兵疲,遇上敌人就会失败,怯懦成这个样子,如何能立功呢?再说您是大将,然而领兵在外打仗的事都不能自己做